日暮乾清门

日暮乾清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文杰
出品人:
页数:272
译者:
出版时间:2020-6
价格:58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208164468
丛书系列:论衡
图书标签:
  • 近代史
  • 历史
  • 清史
  • 明清史
  • 近现代史
  • 政治学
  • 2020
  • 政治史
  • 历史
  • 清朝
  • 宫廷
  • 悬疑
  • 推理
  • 乾清门
  • 权谋
  • 家族
  • 秘密
  • 晚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有一句名言:“古来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本书所涉及的,就是“其表在政”的部分,包括近代的制度、人物与史事,它们是世运盛衰的直接表征。书中收录的20篇文字,内容跨度百余年,从嘉道年间到1919年底,阐释晚清君主的早朝、召见活动时君臣的互动、中枢机构的运作、皇帝如何批示文书、官场的机密通信,尝试从制度的视角,重新解释影响历史走向的诸多政治事件,包括辛酉政变、皇族内阁、清帝退位、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权继承,也勾勒了光绪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驻美公使陈兰彬、驻英公使汪大燮、风云人物康有为、外交总长陆徵祥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揭示这些人所熟悉的史事、人物背后一些幽微的线索,希望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作者简介

李文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专研晚清史、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外交。著有《中国近代外交官群体的形成(1861-1911)》。

目录信息

自序
从此君王勤早朝
面对天颜咫尺间——晚清君主的召见
“枢译勇怯无常,国事可知矣”——晚清的军机处与总理衙门
“诸公之祸,肇于搁车矣”——辛酉政变的玄机
宸翰纶音自宫中来——晚清的朱批和上谕
“阅后即付丙”——军机章京的秘密通信
“军机、总署各衙门差使,均宜得一二处”——晚清官场的“鬼使神差”
成为“王佐”——总理衙门的考卷
“太上皇”的烦恼——醇亲王奕譞的心结
“皇华使节耀万邦”——晚清外交官的保举单
“荔秋拘谨畏事,与莼甫抵牾已久”——陈兰彬与留美幼童公案
“合众国之上法”——美国宪法的中译本
使馆有本难念的经——驻外公使的经济账
“假借了武器不肯丢”——被误解的康有为
“为救圣君哭秦庭”——戊戌政变后康有为给窦纳乐的两份文书
“此事非不可办,不能急图耳”——收回威海卫的尝试
举火积薪要自毙?——“皇族内阁”新解
“相如白璧完能否?”——谈退位诏书的署名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中英照会中的朝代更替与政府继承
陆徵祥在191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1871年,丁日昌、李鸿章、曾国藩经商讨后向政府建议,从次年开始,分四次派幼童赴美国学习,期限十五年。希望这些未染习气的孩子在学成之后,帮助国家自强。这个大胆的储材方案,出自容闳的策划。容闳,原籍广东香山,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

评分

1871年,丁日昌、李鸿章、曾国藩经商讨后向政府建议,从次年开始,分四次派幼童赴美国学习,期限十五年。希望这些未染习气的孩子在学成之后,帮助国家自强。这个大胆的储材方案,出自容闳的策划。容闳,原籍广东香山,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

评分

1871年,丁日昌、李鸿章、曾国藩经商讨后向政府建议,从次年开始,分四次派幼童赴美国学习,期限十五年。希望这些未染习气的孩子在学成之后,帮助国家自强。这个大胆的储材方案,出自容闳的策划。容闳,原籍广东香山,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

评分

1871年,丁日昌、李鸿章、曾国藩经商讨后向政府建议,从次年开始,分四次派幼童赴美国学习,期限十五年。希望这些未染习气的孩子在学成之后,帮助国家自强。这个大胆的储材方案,出自容闳的策划。容闳,原籍广东香山,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

评分

1871年,丁日昌、李鸿章、曾国藩经商讨后向政府建议,从次年开始,分四次派幼童赴美国学习,期限十五年。希望这些未染习气的孩子在学成之后,帮助国家自强。这个大胆的储材方案,出自容闳的策划。容闳,原籍广东香山,早年留学美国,毕业于耶鲁大学。容闳认为,学习西方是中国...

用户评价

评分

由严肃论文改写。中枢政务处理流程之演进,季世职官迁转之失序,专业外交在夹缝中进退失据。

评分

有趣又有料~停不下来

评分

可作为晚清外交制度史的入门书,并能据此书,索引李老师发表的十数篇论文。

评分

此书所辑虽都是“通俗但又不失论据”的小文章,但所谈却在在为政治史中的大问题:政治系统的信息流转,外交部门的专业程度,不一而足。更可贵者,作者行文毫无制度史常见的枯燥之弊,反而多能透过制度体悟背后人情(如“相如白璧完能否”一篇)。真不愧茅门高足。

评分

前几篇讨论晚清的信息传递与国家治理,可谓“活”的制度史研究在近代史领域的一次成功探索。中间叙述随着由捐纳、军功保举等途径授官升迁的人数增加而人数趋于饱和的中下层官员,是为何、怎样谋求“王佐”(军机、总署章京)、“鬼使”(驻外使馆外交官)的职位以图向上攀升的前因后果、过程环节与政府机制在这当中所起的作用。《谈退位诏书的署名》一篇则从退位诏书中国务大臣的署名里一窥世变中的官僚心态,观测不同人物的抉择与出处,读来尤为有趣。晚清政治史研究算是人才辈出,研究张佩纶的姜鸣,研究戊戌史事的马忠文,研究庚子史事的戴海斌,还有茅海建的几位弟子(作者本人名列其中),再加上李细珠等人的研究,未来应当会有长足的进步。但民国政治史的研究比起来似乎还是有待加强(尤其是民初北洋这一段,也是罗志田、杨天宏提到过的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