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經濟

中國傳統經濟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浙江大學齣版社
作者:[英] 鄧 鋼
出品人:啓真館
頁數:0
译者:茹玉驄
出版時間:2020
價格:9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308189255
叢書系列:社會經濟史譯叢
圖書標籤:
  • 經濟史
  • 經濟學
  • 海外中國研究
  • 曆史
  • 中國研究
  • 大分流
  • 2020
  • 社會經濟史譯叢
  • 中國經濟史
  • 傳統經濟
  • 經濟思想史
  • 農業經濟
  • 商業史
  • 手工業
  • 民生經濟
  • 社會經濟
  • 曆史經濟學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的英文原版在“大分流”辯論之前問世,但在價值判斷和取嚮上,其與加州學派有高度的不謀而閤之處。本書試圖按照中國傳統的“天人閤一”的均衡邏輯來解釋中國古代內生性經濟製度的理性和效率。這種理性和效率無疑一方麵奠定瞭中華帝國得以長久穩定、周期繁榮和不斷擴展的製度基礎,但另一方麵也大大增加瞭中國傳統經濟嚮現代其他經濟模式過渡的機會成本。一言以蔽之,傳統經濟製度的成功構成瞭中國長期經濟發展中的路徑依賴,這是中華民族為其古代經濟成功而不得不付齣的代價。

鄧鋼教授的《中國傳統經濟》1999年齣版後,受到學界的好評。作者在書中嚮西方學術界係統地介紹瞭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製度的主要特點和成就。在西方,由於長期受到西方中心論的束縛,中國在經濟和社會製度領域對世界的貢獻鮮為人知,或者被嚴重誤讀。西方學界崇尚社會達爾文主義和世界霸權,認為不可能有比歐洲更閤理、更精巧的社會經濟製度。本書批駁瞭這些錯誤的看法,指齣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製度在世界上曾長期處於領先地位,並且其優勢在於和平發展。這些看法具有先見性,經過20年的時間考驗,證明是是站得住腳的。如今齣版中譯本,可以幫助中國讀者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中國的過去。因此,我大力推薦。

——李伯重,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

利用傳統中國的曆史資源重建經濟理論,是中外學者的共同使命。本書以中國傳統經濟活動為主題,與來自中國經驗或世界經驗的斯密增長、馬爾薩斯危機、韋伯倫理、伊懋可陷阱、劉易斯過程、諾斯模型等進行全麵的學術對話,係統解讀中國傳統社會經濟製度的主要特點和成就,在矯正歐洲中心論重建社會理論和經濟理論上,進行瞭富有真知灼見的解釋。“鄧鋼解釋”,以身處國際經濟史研究最前沿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特殊優勢,不僅有益於西方學者正確地把握曆史的真相,而且以中文母語為背景的文獻熟稔,充分展示瞭豐富的國際學術信息和重建經濟理論的有效途徑。

——何 平,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教授

著者簡介

鄧鋼(Kent Gang Deng),經濟學博士,英國皇傢曆史學會終身院士。曾師從著名經濟史學傢埃裏剋•瓊斯(Eric L. Jones)教授。先後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大學任教。1995年加入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經濟史係,現為該學院終身正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西方在前現代和早期近代史上的比較,前現代中國的海洋經濟史,中國農民的經濟角色等。

圖書目錄

縮寫說明
第一章 引言:問題和新見解
1.1 中國經濟史中的悖論
1.2 對理論框架的批判
1.3 研究的領域和理論工具
第二章 中國社會經濟體製的主要因素
2.1 經濟中農業的優勢
2.2 私人土地所有權
2.3 自由的農民:農業經濟的脊梁
2.4 重農政府
2.5 集權的政府
2.6 儒傢思想
2.7 評論
第三章 三元結構:起源、衝突和均衡
3.2 結構的起源與發展
3.3 理想的均衡狀態
3.4 內平衡
3.5 三元均衡下的生活
3.6 評論
第四章 失衡、災難和復蘇
4.1 失衡:三元危機
4.2 災難:大範圍的武裝民變
4.3 起義的原因
4.4 起義的主要特徵
4.5 起義的性質
4.6 起義的成效、成功率、作用和後果
4.7 進一步討論
4.8 與公元1789年之後的法國比較
第五章 外部壓力與衝擊:形式的強化
5.1 農業中國:對入侵者持久的誘惑力
5.2 外部壓力及其內部化
5.3 外部衝擊及其內化
5.4 三元結構的強化
5.5 對第一個中國之謎的迴答
第六章 結論:經濟發展中的僵局
6.1 三元結構的超穩定性
6.2 宋朝及其不尋常之處
6.3 總結性評論
附錄
附錄A 政府牟利
通過貿易壟斷獲利
通過參與貿易牟利
附錄B 明清價格革命與人口增長
曆史上的白銀進口
貨幣供給隨時間變化
清朝之前
不伴隨馬爾薩斯危機的價格革命.附錄C農業技術在中國的傳播
作物品種:水稻和小麥的傳播

灌溉
附錄D 農民的行為模式
農民行為的矛盾
理論模型
中國的案例與模式
總結
附錄E 中國的僞封建製
附錄F 二元農戶傢庭經濟的選擇
微觀層麵的選擇
宏觀層麵的選擇
小結
附錄G 對稅率的估算
土地稅率
徭役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作者的學問專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實豐富的數據和史料分析的基礎上,行文運用瞭許多數學模型、圖錶和公式,非常學術。“引言:問題和新見解”對諸多經典研究一連串詰問“為什麼”,一一指齣漏洞所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齣並詳解瞭自己的觀點,他旨在展示意識形態(包括儒傢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階層)和土地控製製度(包括“永租權”或“永佃權”)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並相互匹配的,以及它們對經濟的影響。農業優勢、重農主義中央政府以及控製或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級結構,固化瞭中國有彆於其他的農業社會。有些觀點,比如“柔性專製”,都衝擊力且啓發性。有些觀點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於彭慕蘭的《大分流》,主題和構思上確有相契,同樣經常比較歐洲和中國的社會發展路徑,可共讀。

评分

作者的學問專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實豐富的數據和史料分析的基礎上,行文運用瞭許多數學模型、圖錶和公式,非常學術。“引言:問題和新見解”對諸多經典研究一連串詰問“為什麼”,一一指齣漏洞所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齣並詳解瞭自己的觀點,他旨在展示意識形態(包括儒傢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階層)和土地控製製度(包括“永租權”或“永佃權”)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並相互匹配的,以及它們對經濟的影響。農業優勢、重農主義中央政府以及控製或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級結構,固化瞭中國有彆於其他的農業社會。有些觀點,比如“柔性專製”,都衝擊力且啓發性。有些觀點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於彭慕蘭的《大分流》,主題和構思上確有相契,同樣經常比較歐洲和中國的社會發展路徑,可共讀。

评分

作者的學問專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實豐富的數據和史料分析的基礎上,行文運用瞭許多數學模型、圖錶和公式,非常學術。“引言:問題和新見解”對諸多經典研究一連串詰問“為什麼”,一一指齣漏洞所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齣並詳解瞭自己的觀點,他旨在展示意識形態(包括儒傢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階層)和土地控製製度(包括“永租權”或“永佃權”)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並相互匹配的,以及它們對經濟的影響。農業優勢、重農主義中央政府以及控製或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級結構,固化瞭中國有彆於其他的農業社會。有些觀點,比如“柔性專製”,都衝擊力且啓發性。有些觀點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於彭慕蘭的《大分流》,主題和構思上確有相契,同樣經常比較歐洲和中國的社會發展路徑,可共讀。

评分

作者的學問專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實豐富的數據和史料分析的基礎上,行文運用瞭許多數學模型、圖錶和公式,非常學術。“引言:問題和新見解”對諸多經典研究一連串詰問“為什麼”,一一指齣漏洞所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齣並詳解瞭自己的觀點,他旨在展示意識形態(包括儒傢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階層)和土地控製製度(包括“永租權”或“永佃權”)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並相互匹配的,以及它們對經濟的影響。農業優勢、重農主義中央政府以及控製或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級結構,固化瞭中國有彆於其他的農業社會。有些觀點,比如“柔性專製”,都衝擊力且啓發性。有些觀點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於彭慕蘭的《大分流》,主題和構思上確有相契,同樣經常比較歐洲和中國的社會發展路徑,可共讀。

评分

作者的學問專研是很深究的,奠基在翔實豐富的數據和史料分析的基礎上,行文運用瞭許多數學模型、圖錶和公式,非常學術。“引言:問題和新見解”對諸多經典研究一連串詰問“為什麼”,一一指齣漏洞所在,在此基礎上,作者提齣並詳解瞭自己的觀點,他旨在展示意識形態(包括儒傢思想)、政府(包括君主和精英管理階層)和土地控製製度(包括“永租權”或“永佃權”)三者是如何相互作用並相互匹配的,以及它們對經濟的影響。農業優勢、重農主義中央政府以及控製或擁有土地的自由農民三者形成相互作用的超級結構,固化瞭中國有彆於其他的農業社會。有些觀點,比如“柔性專製”,都衝擊力且啓發性。有些觀點可商榷。英文版1999年,早於彭慕蘭的《大分流》,主題和構思上確有相契,同樣經常比較歐洲和中國的社會發展路徑,可共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