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卷)
第一章 商代神佑王权的政治观念
第二章 西周敬天保民与天下王有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周公的“革命”思想
第二节 “天子”与专制主义观念
第三节 《吕刑》以刑理乱与用刑理论
第四节 西周后期政治调整思想
第三章 春秋时期由重神向重人转变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春秋时期政治思想概论
第二节 几个代表人物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洪范》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百家争鸣与政治理性的发展
第五章 儒家以伦理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儒家概述
第二节 孔子以礼仁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中庸》《大学》的修齐治平思想
第四节 孟子的仁政思想
第五节 荀子的礼治思想
第六节 《易传》的应变政治思想
第七节 《周礼》中的国家体制思想
第六章 法家以法、势、术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法家概述
第二节 李悝的变法和法治思想
第三节 慎到的势、法、术思想
第四节 申不害的术治思想
第五节 《商君书》的耕战和法治思想
第六节 韩非君主绝对专制主义的政治思想
第七章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道家概述
第二节 《老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第三节 杨朱贵己及其童子牧羊式的政治主张
第四节 《庄子》的自然主义政治思想
第五节 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黄老政治思想
第八章 墨子的兼爱论与尚同的二元政治论
第九章 名家正名实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名家概述
第二节 《邓析子》的“刑名”无为思想
第三节 《尹文子》的刑名法术思想
第四节 惠施的去尊思想
第五节 公孙龙以“离”为本的名实观
第十章 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管子》中各派政治思想的融合
第一节 《管子》与各派的融合性
第二节 法家派兼收道、儒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道家派兼收法、儒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阴阳家的务时寄政与以水治国论
第五节 “轻重”篇的国家垄断商业以治国的理论
第十二章 《吕氏春秋》兼收并蓄的政治思想
第十三章 诸子政治文化总论
(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第一章 秦始皇的帝王专制思想
第一节 皇帝至上理论的高度发展
第二节 皇帝极欲与重罚主义
第三节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第二章 汉初思想家对汉帝国的政治设计
第一节 陆贾的通变政治思想:仁义与无为的结合
第二节 贾谊的崇仁尚礼和以民为本的治安论
第三节 《礼记》的以礼、乐治国论
第四节 晁错的尚法与重农战思想
第五节 《淮南子》的无为政治思想
第三章 汉帝国的政治“大一统”与独尊儒术
第一节 《春秋•公羊传》的“大一统”政治思想
第二节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
第三节 独尊儒术与汉家制度
第四节 《盐铁论》中的王霸之争
第四章 儒家政治观念的经典化与社会意识化
第一节 《五经》崇拜与神圣化
第二节 汉代政治中的儒家精神
第三节 忠、孝观念的社会意识化
第四节 经学思维方式与儒学之分化
第五章 君权的合法性理论与君权调节论
第一节 君权合法性与天、圣、道、王的相通和相辅
第二节 君主称谓与帝王权威的垄断性
第三节 道义制约君主论
第四节 罪己诏中的政治调节观念
第六章 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与王莽的复古改制思想
第一节 西汉后期的政治调整思潮
第二节 更命思潮
第三节 王莽的复古改制政治思想
第七章 东汉前期谶纬化的经学政治观与怀疑论
第一节 东汉初期刘秀集团的“柔道”与集权思想
第二节 汉代纬书中神、自然、人一体化的政治观念
第三节 《白虎通义》神化王权与三纲五常的“国宪化”
第四节 王充对汉代经学统治思想的怀疑与批判
第八章 东汉后期的名教与政治反国思潮
第一节 东汉名教思潮
第二节 东汉末年党锢与清议思潮
第三节 东汉末年的政治批评与反思思潮
第九章 早期道教和《太平经》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早期道教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太平经》的善恶观和太平理想
第十章 汉末魏晋时期的名法与名理思潮及玄学政治思想
第一节 汉魏之际的名法思潮
第二节 东汉末期的名理思潮
第三节 玄学中的名教与自然之争与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思想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两晋及南朝儒家政治思想的承传与发展
第二节 北魏统治集团治国思想的儒学化
第三节 佛教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道教的政治思想
(隋唐元明清卷)
第一章 隋唐诸帝成熟且完备的君道论
第一节 隋唐诸帝的自我政治意识与君道
第二节 民本论:君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第三节 君臣一体论:驭群臣与驭天下
第四节 法制论:人治与法治
第五节 纳谏论:兼听与独断
第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佛、道、儒三教的争衡与兼摄
第二节 道教神化王权和宗法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政治文化
第三章 隋唐儒学的复兴及其政治哲学的新变化
第一节 孔颖达的道论与治道
第二节 《中说》兴王道、正礼乐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柳宗元的大中之道及国家政体论
第四节 韩愈的道统论与尊君思想
第五节 李翱的复性说和儒家道德的绝对化
第四章 唐末、五代反思君主政治、憧憬均平理想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农民战争的武器批判与均平意识的凸显
第二节 皮日休对专制帝王的批判与仁政论
第三节 《无能子》否定圣人、君王和纲常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罗隐对暴君的批判与明君论
第五节 谭峭的君盗论与均食、尚俭论
第五章 北宋时期改革政治、强化王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宋初诸帝改革体制、强化集权的政治方略
第二节 改革思潮的兴起和“庆历新政
第三节 李觏通变救弊的政治思想
第四节 司马光“急于求人,缓于立法”的政治思想
第五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熙丰新法”
第六章 宋代理学的政治哲学、政治价值和政策思想
第一节 宋代理学思潮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节 理(道)论:宗法君主制度社会规范的绝对化
第三节 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
第四节 中和论:礼仁政治的方法论
第五节 道统论:政治思想与匡时济世
第七章 南宋的事功思潮和邓牧的异端思想
第一节 陈亮“倡事功”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叶适“以利和义”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邓牧抨击君主制度的异端思想
第八章 辽、西夏、金的统治思想
第一节 兼容并包、因俗而治、逐渐汉化的统治方略
第二节 承天后及辽圣宗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金世宗的吏治思想
第九章 元代“用夏变夷”思潮与理学的官学化
第一节 早期汉蒙文化关系与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
第二节 以郝经为代表的“用夏变夷”思潮与礼治思想
第三节 理学的官学化
第十章 明代统治者强化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朱元璋维护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
第二节 朱棣崇道统、尊理学的政治思想
第三节 丘濬的“帝王之学”
第四节 张居正“尊主庇民”的政治思想
第十一章 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王阳明心学与“破心中贼”
第二节 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
第三节 李贽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
第十二章 东林党人关切时弊的政治思想与忠君政治心态
第一节 维护君权的理想选择和现实中的冲突
第二节 道德救世
第三节 惩治贪官污吏
第四节 君子小人辨
第五节 东林党人的政治心态
第十三章 清初封建士大夫群体的自我批判思潮
第一节 黄宗羲对秦汉以来政治体制的批判
第二节 顾炎武改革君主集权政体的设想
第三节 王夫之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反刍和重构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天下一统于君”的抨击
第五节 唐甄抨击暴君、调整王权的思想
第十四章 清代前期诸帝维护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绝对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
第二节 突出“臣节”的政治价值观
第三节 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则
第四节 “大一统”论与“正统论”
第十五章 龚自珍与古典政治思维的终结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社会思潮
第二节 龚自珍“自改革”、救衰世的政治思想
· · · · · · (
收起)
评分
☆☆☆☆☆
传统社会的政治规划经济,所有的安排为了王权的巩固,存在的合法性即能被接受的可能性,直至消失。社会可能是政治的实践史吧。理论和现实的博弈。
评分
☆☆☆☆☆
这个书立意比较创新,给我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思路
评分
☆☆☆☆☆
刘先生确实堪称当代中国有国内外影响的历史学家。
评分
☆☆☆☆☆
既是在客观述史,也是在用中国古代独有的话语体系重新理解历史。
评分
☆☆☆☆☆
扛鼎之作,不可不读(亦或借古讽今?)
评分
☆☆☆☆☆
1. 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余一人”的政治内容,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殷王所以要一切人听从自己,服从自己,可生可杀,其前提就在于众人的一切都是他恩赐的。既然万民的一切是王赐给的,那么万民的一切也应属王所有,这是合乎逻辑的。如果留...
评分
☆☆☆☆☆
1. 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余一人”的政治内容,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殷王所以要一切人听从自己,服从自己,可生可杀,其前提就在于众人的一切都是他恩赐的。既然万民的一切是王赐给的,那么万民的一切也应属王所有,这是合乎逻辑的。如果留...
评分
☆☆☆☆☆
1. 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余一人”的政治内容,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殷王所以要一切人听从自己,服从自己,可生可杀,其前提就在于众人的一切都是他恩赐的。既然万民的一切是王赐给的,那么万民的一切也应属王所有,这是合乎逻辑的。如果留...
评分
☆☆☆☆☆
1. 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余一人”的政治内容,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殷王所以要一切人听从自己,服从自己,可生可杀,其前提就在于众人的一切都是他恩赐的。既然万民的一切是王赐给的,那么万民的一切也应属王所有,这是合乎逻辑的。如果留...
评分
☆☆☆☆☆
1. 殷代的最高统治者称“王”……“余一人”的政治内容,表示天下之大,四海之内,“余一人”为最高。……殷王所以要一切人听从自己,服从自己,可生可杀,其前提就在于众人的一切都是他恩赐的。既然万民的一切是王赐给的,那么万民的一切也应属王所有,这是合乎逻辑的。如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