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疆與帝國之間

邊疆與帝國之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聯經出版公司
作者:連瑞枝
出品人:
页数:624
译者:
出版时间:2019-9-4
价格:NTD 75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9570853704
丛书系列:聯經學術叢書
图书标签:
  • 边疆史
  • 明清史
  • 明史
  • 历史
  • 人类学
  • 边疆
  • 民族问题
  • 中国研究
  • 边疆
  • 帝国
  • 历史
  • 地理
  • 政治
  • 文化
  • 边界
  • 主权
  • 交流
  • 融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邊境社會」是一個被集體建構出來的概念。

歷史上的中國政治,建立了一套以華夏為中心的天下觀,透過朝貢與土司羈縻的方式,來維持其與邊緣四夷的政治秩序。

「華夏中心」形塑「典範歷史」的框架,相對於「中心」而存在的「邊境」,

被政治制度、官僚體系、特定的文明意識形態與文化架構,塑造成一個在地理、政治、權力與文化層面的邊陲地位。

連瑞枝在《邊疆與帝國之間: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一書中,以中國西南之白人治理階層以及周邊鄰近人群為研究對象:識文與信仰佛教的白人精英階層曾維持六百年的佛教王權,在明朝統治下,成為帝國治理西南的重要中介者,他們在推動西南人群社會與歷史的形塑過程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書中沿著二個軸線,一是地方社會,一是帝國制度,討論不同人群如何在帝國身分制度下選擇成為僧人、士人與土官,並在土官與流官二元政治架構中,後續產生人群結群與社會聯盟對象之分流與變化。

西南人群為了申明身分而做出一系列的行動與選擇,而身分選擇的背後都有其政治與宗教的考量。書中主要以儀式權與儀式化機構的角度來討論人群與社會結盟的機制,這些精英階層為了尋求儀式權的合法性,也使其社會的整體精神隨著身分分流而產生歷史敘事的歧異與分化,包括大理白人世族的身分流動與移徙;土官聯姻、政治聯盟與「盜匪」動亂;乃至於在明朝儀式改革下,不同身分的人群如何透過一套儀式框架與政治語言來追求身分的合法性。

全書以地方人群的流動與階層重組、口傳到文字書寫、正統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等角度,來描寫一段族群政治流變與族群形塑的歷史。是一本致力於從邊境人群角度重構歷史的學術作品。

作者简介

連瑞枝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系教授兼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邊陲人群與族群歷史、傳説與歷史敘事、歷史人類學、宗教與地方社會,研究地點主要在中國西南地區與台灣。著有《隱藏的祖先:妙香國的傳説與社會》(2007)、《客家、女性與邊陲性》(合編)(2010)、〈女性祖先或女神〉、〈神靈、龍王與官祀〉、〈土酋、盜匪與編民〉、〈大理山鄉與土官政治〉等論文。

目录信息

自序 扉頁間的歷史現場
第一章 緒論
一、作為中心的邊境社會
二、從身分到族群
三、明朝制度與「邊境」社會
四、社會內在的趨力
五、地方語境:文類、敘事與多重記憶
六、僧侶、士人與土官
第二章 關鍵的一年
一、洪武十五年
二、三江內外
三、大理內外
四、馴熟府分:土流並置的大理府
小結
第三章 書寫者:華夷之間的歷史與神話
一、官方論述:僰人
二、士人的正名運動
三、口傳的歷史記憶:祖師傳說與開化者
小結
第一部 僧侶
第四章 入京的僧侶
一、無極進京
二、龍關趙賜
三、董賢和阿吒力僧綱司
小結
第五章 闢邪
一、土僧的政治網絡
二、林俊毀佛
三、鄉里化的祖師傳說
小結
第六章 從寺院莊園到鄉里社會
一、佛寺與習儀所
二、感通寺三十六院與世族大家
三、捨田為寺
四、鄉里神祠
五、社壇化的寶林寺
小結
第七章 重建儀式秩序
一、聖賢崇拜
二、大黑天神與龍神信仰
三、儀式爭奪
小結
第二部 鄉士大夫
第八章 成為士人
一、儒吏
二、國子監與鄉試
三、庠序之學、學官與吏目
小結
第九章 南京歸來
一、趙壽編譜
二、趙汝濂和李元陽的故事
三、楊森和楊士雲的妻舅
小結
第十章 改造佛寺
一、佛屋易以儒制
二、正祀典:武侯祠與鄉賢名宦祠
三、佛寺化的祠堂
四、邊臣祖先
小結
第三部 土官政治與山鄉
第十一章 瀾滄江沿岸的山鄉聯盟
一、蒙化張氏與左氏聯盟
二、雲龍土官段氏
三、離開太和縣
小結
第十二章 從山鄉盜匪到編民
一、政治部署:鹽井提舉司、衛所和土巡檢
二、土酋和盜匪
三、封鎖與孤立
四、山鄉部署
小結
第十三章 金沙江沿岸的土官聯盟
一、金沙江沿岸的聯盟陣線
二、新興土官勢力的崛起
三、木氏土官聯盟的擴張
四、看不見的力量
第十四章 土官政治與雞足山
一、糧食與白金
二、山鄉腹地與雞足山佛寺
三、崇祀典與土地貨幣化
四、山鄉儀式正統
五、自己寫歷史:《雞足山志》
六、明王下山
小結
第十五章 合法性的追求:儀式權與歷史話語權
一、歷史過程:身分分流與階層整合
二、歷史書寫:經典化與正統祀典的文化工程
三、社會流動與儀式
徵引書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历史书写与身份认同

评分

127。刚出版就托舍友夹带到手,在当前学术范式下,是西南研究里为数不多能在全国层面与各区域史研究对话的作品了 切入点是中古以降的白人世家精英在元明鼎革后的三种身份选择:僧团、士人、土官。僧团通过明初的活动尽力取得了官方的合法认同,但在儒教文化和经济、人群流动的冲击下,佛教正统性逐渐崩解;大多数白人士人通过科举完成身份转型后,参与到地方儒学的推广和地方神话、系谱的编写;而白人土官则在西南的二元政治体系下,退入山乡社会,通过联姻建立广泛的山乡政治联盟,滇西的土官中心也从大理漂移到丽江。 这三种人群在转向后都开始进行自己身份历史的叙述和话语权的争夺,尤其凸显在佛寺、土主、宗祠和史志家谱中,不同话语体系在斗争下得以共存。在这个过程中,滇西的身份分流、阶层整合和不同人群的边界确定与认同也就此推进。

评分

站在地方精英的立场上,来看他们如何进行身份选择又如何进行社会关系的建构。这是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研究视角。

评分

本书从明代的大理白人精英着手,探讨他们与邻人如何透过身份的选择、仪式重整和政治联盟等方式来重新构建其社会内在与外缘关系,指出对于合法化的追求是形塑西南人群多样性的历史机制。明代大理土流并置的二元政治将当地白人精英划入士人与土官两套不同的框架之下,由此造成白人社会内部的分流和社会界线的淡化。但大理土官借助联姻的方式建立政治联盟,维持社会关系,并将线性的系谱叙事与神话起源叙事结合,发展出一套历史书写机制来巩固和强化世系的政治声望,作为重组社会与适应外来权力运作的文化机制,以此重构社会内外界线与秩序。明朝政府在大理的官盐制度与采银活动催生了大量流动人口,他们对山乡的政治生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万历赋役改革以后,这些流动人口开始以新的仪式语言作为回应帝国赋役摊派的社会组织,以此确立其身份与人群的合法性

评分

127。刚出版就托舍友夹带到手,在当前学术范式下,是西南研究里为数不多能在全国层面与各区域史研究对话的作品了 切入点是中古以降的白人世家精英在元明鼎革后的三种身份选择:僧团、士人、土官。僧团通过明初的活动尽力取得了官方的合法认同,但在儒教文化和经济、人群流动的冲击下,佛教正统性逐渐崩解;大多数白人士人通过科举完成身份转型后,参与到地方儒学的推广和地方神话、系谱的编写;而白人土官则在西南的二元政治体系下,退入山乡社会,通过联姻建立广泛的山乡政治联盟,滇西的土官中心也从大理漂移到丽江。 这三种人群在转向后都开始进行自己身份历史的叙述和话语权的争夺,尤其凸显在佛寺、土主、宗祠和史志家谱中,不同话语体系在斗争下得以共存。在这个过程中,滇西的身份分流、阶层整合和不同人群的边界确定与认同也就此推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