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

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央党校出版社
作者:卢毅
出品人:
页数:262
译者:
出版时间:2008-10
价格:32.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353991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整理国故
  • 思想史
  • 近代史
  • 近代
  • 本科毕业论文
  • 文史
  • 史学
  • 整理国故
  • 学术转型
  • 现代中国
  • 文化运动
  • 国学研究
  • 思想史
  • 知识体系
  • 学术传统
  • 近代思想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讲述了:“整理国故”运动之所以在民国知识界蓬勃兴起,主要是缘于它符合了新文化运动深入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新文化运动的必然产物;同时,新史料的发现与新方法的运用,以及学者们普遍抱有的“与外人争胜”心态,也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整理国故”运动的长期兴盛。但因为受到自身缺陷的极大限制,尤其是当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整理国故”运动终于不合时宜,不得不逐渐退出了近代中国的学术舞台。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绪论
一 缘起
二 学术史
三 资料、方法、思路
第一章 概念的厘定
第一节 “国学”、“国故”、“国故学”
一 “国学”的由来与涵义
二 “国故”一词在近代的引申
三 “国故学”的发端
第二节 关于“整理国故”运动的界定
一 “整理国故”的提出及其运动属性
二 “整理国故”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三 “整理国故”运动的界定
第二章 “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与高涨
第一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
一 《国故》与《新潮》之争
二 《新思潮的意义》
第二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高涨
一 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的创建
二 “古史辨派”的崛起
三 “国中研究国学之风大盛”
第三章 “整理国故”运动的分化与衰歇
第一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分化
一 “本院设置,非袭北庭之旧”
二 从昔日好友到分道扬镳
三 胡适的“转近孟真一边”
四 “疑古”与“重建”并进
第二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衰歇
一 考据史学的倾向及其流弊
二 外界对考据史学流弊的批评
三 阵营内部的反思与转向
第四章 “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衰探究.
第一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兴盛原因
一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二 新史料的发现和新方法的运用
三 “与外人争胜”
第二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衰歇原因
一 自身缺陷的内在制约
二 主观心态的转变
三 客观条件的限制
第五章 “整理国故”运动的渊源考辨
第一节 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
一 继承传统的考据方法
二 弘扬历代的疑辨精神
第二节 晚清学术的激励
一 晚清国粹派的引导
二 清末今文经学的启发
第三节 “吾侪所恃之利器,实‘洋货’也”
第六章 “整理国故”运动的历史地位.
第一节 “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范式的确立
一 “国学”的分科和史学的独立
二 “平等的眼光”与“疑古的态度”
三 “科学的东方学”和“集众的工作”
第二节 “整理国故”运动的缺失
一 考据史学的局限
二 疑古思潮的偏颇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四平八稳、相当规矩,多借鉴陈以爱、罗志田、桑兵等人之作,对“整理国故”运动源起、流变、影响的方方面面都有论述。胡、顾、傅三人学术上的相互影响颇为复杂。学人认为自己所呈现的和他实际做的所呈现的往往存在“错位”,分辨这种“错位”,准确地抓一把头发还不够,还要下一根一根捋顺的苦功夫,而这要求不断跳出思维“舒适圈”,是实属难受的过程。

评分

本书以北大国学门、史语所和“古史辨”派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中心进行研究;相应地,以胡适、傅斯年和顾颉刚三人的观念变化与学术交锋为线索,讨论“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发展、衰微的始末。一点或许不太恰当的比附和联想:“整理国故”运动注重考据的一端,与乾嘉学术倒是颇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价值导向是大相径庭的。另外,“整理国故”运动走向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和学术生态(主要是西方文化影响的变化),“整理国故”派逐渐过时了;这与乾嘉考据的衰落也有相似的地方。我想,从中或许能够管窥晚清近代历史的大势,又可以体味一点历史的纵深和关联。

评分

四平八稳、相当规矩,多借鉴陈以爱、罗志田、桑兵等人之作,对“整理国故”运动源起、流变、影响的方方面面都有论述。胡、顾、傅三人学术上的相互影响颇为复杂。学人认为自己所呈现的和他实际做的所呈现的往往存在“错位”,分辨这种“错位”,准确地抓一把头发还不够,还要下一根一根捋顺的苦功夫,而这要求不断跳出思维“舒适圈”,是实属难受的过程。

评分

四平八稳、相当规矩,多借鉴陈以爱、罗志田、桑兵等人之作,对“整理国故”运动源起、流变、影响的方方面面都有论述。胡、顾、傅三人学术上的相互影响颇为复杂。学人认为自己所呈现的和他实际做的所呈现的往往存在“错位”,分辨这种“错位”,准确地抓一把头发还不够,还要下一根一根捋顺的苦功夫,而这要求不断跳出思维“舒适圈”,是实属难受的过程。

评分

本书以北大国学门、史语所和“古史辨”派为“整理国故”运动的中心进行研究;相应地,以胡适、傅斯年和顾颉刚三人的观念变化与学术交锋为线索,讨论“整理国故”运动的兴起、发展、衰微的始末。一点或许不太恰当的比附和联想:“整理国故”运动注重考据的一端,与乾嘉学术倒是颇有相似之处;但是两者的价值导向是大相径庭的。另外,“整理国故”运动走向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面对变化了的社会现实和学术生态(主要是西方文化影响的变化),“整理国故”派逐渐过时了;这与乾嘉考据的衰落也有相似的地方。我想,从中或许能够管窥晚清近代历史的大势,又可以体味一点历史的纵深和关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