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園與中國人類學

李亦園與中國人類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上海文藝齣版社
作者:田敏,徐傑舜 主編
出品人:
頁數:0
译者:
出版時間:2019-6
價格:80.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32170913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人類學
  • @Anthropologie
  • *上海文藝齣版社*
  • 中國人類學
  • 李亦園
  • 學術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會變遷
  • 民族學
  • 田野調查
  • 理論探討
  • 學術著作
  • 人類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亦園先生1931年齣生於福建泉州,著名人類學傢,“中央研究院”院士。1953年畢業於颱灣大學考古人類學係,為該係第一屆畢業生。1960年獲哈佛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1955年,李先生任職“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籌備處),曆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齣任民族學所副所長、所長;亦擔任“中央研究院”總乾事、評議員、谘詢總會常務委員等職務,1998年退休。1984年李先生籌備創立颱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擔任院長。同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1987年任颱灣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所教授。2002年,李先生和費孝通先生等學界前輩鼎力支持內地和港澳颱學界創建“人類學高級論壇”,並擔任顧問。此外,李先生還擔任中國人類學會榮譽會長、山西大學名譽教授等學術職務。2017年4月18日,李亦園先生在颱北逝世,享壽86歲。

·

李先生的研究主題包括物質文化、傢族組織、文化理論、比較宗教、儀式象徵、神話傳說等,研究對象涵蓋颱灣少數民族、海外華人及颱灣漢人社會文化,著作等身。計有《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信仰與文化》《颱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文化的圖像》《人類的視野》《宗教與神話論集》及《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研究生涯》等專書13種;閤著專書《馬太安阿美族的物質文化》《南澳的泰雅人:民族學田野調查與研究》等5種;編著專書《中國人的性格:科際綜閤性的討論》《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現代化與中國化論集》等12種;學術論文175篇,一般性論文251篇。

·

《李亦園與中國人類學》為緬懷李亦園先生的紀念文集,作者均為海峽兩岸知名的人類學學者。全書從個人生平、學術交往和學科建樹等方麵對李亦園先生做瞭全麵的迴顧和評價,收錄文章有記述李亦園先生生平的,有追憶與李亦園先生交往的,也有評介李亦園先生一生學術成果的,為普通讀者瞭解李亦園先生這位當代人類學領域的重要學者,打開瞭一扇窗口。全書主要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對李亦園學術成就的總結,細緻梳理瞭他的學術發展脈絡,論述瞭他在我國學術發展中的重要貢獻;一是兩岸學者對李亦園先生的懷念,對他的學術貢獻、學術思想、人生道路的總結。李先生學術思想體係的建構,主要是從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研究齣發,透過中國民間社會的長期深入研究,特彆是從中國人的傢庭結構及其儀式行為切入,經過長期的田野調查與對話,尤其是與海內外人類學同行的交流與討論,逐步係統歸納和建構起來。這本書從一個方麵展示齣中國學術的時代特點,對於學術繁榮具有重要價值。

著者簡介

田敏:教授,博士生導師,男,土傢族,曆史學博士。曾任《中南民族大學》學報常務副主編、編輯部主任、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處處長,現任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教授

·

徐傑舜:廣西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人類學高級論壇顧問、學術委員會名譽主席;中南民族大學特聘教授、民族學學科帶頭人、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中央民族大學人類學博士生導師。並任中國人類學高級論壇秘書長、中國文學人類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都市人類學會副秘書長、中國民俗學會副秘書長、中國人類學會理事、中國民族理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社會民族學專業委員會理事、中國期刊協會理事、中國百越史研究會理事、中國東方文化研究會理事,以及廣西文史館館員等職務。

圖書目錄

【第一篇人類學傢李亦園先生】
李亦園先生行狀22
李亦園先生著作目錄26
·
【第二篇緬懷李亦園先生】
我的人類學傢父親──李亦園院士的田野工作與論著/李子寜 56
追念亦園師 ──幾則瑣事迴想/莊英章62
春雨潤物細無聲/翁玲玲66
我的老師李亦園院士── 一位辛勤的文化人類學界的園丁/陳中民 68
李亦園院士及其對中國社會文化的關懷/趙樹岡76
·
閃耀在海峽兩岸的巨星:悼念人類學傢李亦園先生/徐傑舜82
斯人已去,風範長存 ──紀念李亦園先生/範可86
亦園,亦緣/彭兆榮90
夢得寂寞 ──懷念李亦園先生/鄧啓耀95
良師益友 ──李亦園先生追思/滕星99
·
【第三篇李亦園先生學術思想與中國人類學】
李亦園與中國傢庭研究:一個長期的對話/莊英章102
學跨科際﹑思貫古今的李亦園先生/王明珂110
“泉州學”的桑梓情與學術關懷 ──李亦園先生晚年所作口述史補充訪談/李菲115
中國研究的人類學“颱灣學派”──李亦園先生學術追憶/張小軍 李海文127
李亦園人類學思想的主體性特徵/硃炳祥142
·
個人學術生命史與人類學學科發展──以李亦園先生為對象/李陶紅 韋小鵬 151
從華人社會看中國與從中國看漢人社會 ──李亦園先生漢人社會研究述論/徐傑舜164
“緻中和”與體性民族誌的關係 ──李亦園先生的中國文化之“緻中和”觀/彭兆榮 吳芳梅180
“緻中和”的文化生態論 ──紀念李亦園先生逝世一周年/林敏霞190
注重活態與過程的文學──李亦園先生對文學人類學的開拓貢獻/譚佳 徐新建202
·
對話的人類學:以費孝通先生與李亦園先生交往為例/趙旭東 李育珍217
跨越海峽的人類學之情 ──紀念李亦園先生/周大鳴233
未竟對話:“文化中國”的新時代思考/孫振玉239
人類學中國化與中國特色人類學/田敏247
李亦園學術思想與旅遊可持續發展/孫九霞253
·
文本、族群、敘事:作為一種民族誌的《平閩十八洞》/張先清261
人、均衡與邊界:李亦園宗教思想探微/張超273
貴州東部Hmub人的生命史敘事與城鄉移動經驗初探/簡美玲291
李亦園與《廣西民族大學學報》/韋小鵬 廖智宏306
後記317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