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齣地方史

走齣地方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華書局
作者:程美寶
出品人:
頁數:216
译者:
出版時間:2019-5
價格:CNY 68.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101138740
叢書系列:中大史學文叢
圖書標籤:
  • 社會史
  • 程美寶
  • 區域史
  • 曆史
  • 明清史
  • 社會學
  • 曆史學
  • 中國近代史
  • 地方史
  • 曆史研究
  • 地方文化
  • 曆史發展
  • 地域社會
  • 曆史脈絡
  • 地方誌
  • 曆史敘述
  • 區域研究
  • 文化傳承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入作者多篇論文,從地域文化的言說、族群身份、方言書寫、香港在中英和華南的位置等幾個方麵,探討曆史研究如何從具體的地方齣發,卻能走齣“地方”,檢討國傢和民族框架下的曆史敘述。“走齣地方”的另一重意義,也體現在作者對新舊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討瞭如何將歌冊、字典、繪圖、博物館藏品等實物材料置於更廣闊的脈絡中閱讀,並討論時至20、21世紀之交,網絡時代數字化的史料如何改變著曆史研究的對象與方法。

著者簡介

程美寶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係學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近年緻力於從聲、色、味幾個方麵,探討華南的地域文化如何在一個跨地域的情景中漸次形成。

圖書目錄

《中大史學文叢》編輯說明
前言
“地域文化”研究再思
地方史、地方性、地方性知識:走齣梁啓超的新史學片想
全球化、全球史與中國史學
“嶺學”正統性之分歧:從孫璞論阮元說起
區域研究取嚮的探索:評楊念群《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
超越地方史的華南研究:評麥哲維《學海:十九世紀廣州的社會流動性與身份認同》
當人類學傢走進曆史:讀蕭鳳霞《踏跡尋中:四十年華南田野之旅》
民族、國族與身份認同
從民俗到民族:20世紀30年代知識分子的民族主義與民俗學興趣
由愛鄉而愛國:清末廣東鄉土教材的國傢話語
颱灣苗栗縣泰雅人的命名與墓葬:一個曆史學者的田野觀察與省思
羅香林與客傢研究
羅香林早年人種學與民族學的理念與實踐
香港在中英之間
庚子賠款與香港大學的中文教育:20世紀二三十年代香港與中英關係的一個側麵
省港聲色味:從20世紀20年代兩地畫報所見
陳寅恪與牛津大學
“虛席以待”背後:牛津大學聘任陳寅恪事續論
從虛擬空間迴到實物
數字時代的曆史事實建構:以電子族譜編撰為例
網上織網:當代親屬關係的建構
從博物館藏品看中國“近代”史
復製知識:晚清《國粹學報》的博物圖畫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報名想當作者粉絲

评分

在同學的推薦下閱讀的。對第一部分讀得最認真,正如在首篇中作者的剖白,他所關心的是有血有肉的,對於學者來說更類似於“他者”的“個人”。第一部分的數篇文章可謂這種主張的實踐。昨天恰好讀瞭一篇關於影響史學的博士論文,所以對本書中兩篇關於畫報的文章印象頗深。一開始很詫異講畫報的文章竟然沒有鮮見插圖,讀完後纔發現畫報中的圖畫樣態並非分析的重點,如《省港聲色味》一文,其實是通過畫報窺視特定人群在一區域內的流動,從而觀其身份認同。這不失為“圖像證史”的一個舉例。不過,一個小小的反思是,圖像是否更能突破由語言-文字的差異構成的生活實際-曆史記載鴻溝?(當然,圖像也多少是由相對的“我者”完成的。)影像史學的方法是否有助於一定程度上迴到曆史現場,加深對研究對象的同情和理解呢?

评分

很有意思的論文集,簡而言之是區域(華南地區)視野下的的社會文化史研究。中大曆史係的幾位教授的研究都是基於某一區域的,比如劉誌偉教授研究明清廣東的賦役製度,王承文教授研究唐代環南海地區的開發和社會變遷,謝湜教授研究明清江南曆史地理,等等。這本書也不例外,作者聚焦於華南,但所收文章討論的範圍很廣,有對“新史學”等概念的探討,有學人往事,也有幾篇書評。此前在網上讀到過程美寶教授的訪談和演講,自是我對她的研究十分感興趣。一言蔽之,這是一本瞭解近代嶺南社會和文化的好書。

评分

“重視理解當地人的觀點,重視理解當地人的知識結構、內容以及知識傳遞的方法,重視理解當地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語言和其他錶述方式,對自己作業研究者譯釋上述三方麵的局限有所警惕”;“近代廣東的學術譜係和錶述,實際上是漢宋調和的事實和漢宋相爭的觀點二者交錯之變奏”;“‘鄉土’這個概念給鄉土教材的作者一個空間,裝載瞭他們對所謂傢鄉的有距離的瞭解、想象和感情”。印象最深的是寫楊念群的書評,寫陳寅恪與牛津,以及《國粹學報》博物圖畫背後體現的經營銷售技巧、印刷技術和畫人蔡守最後選擇金石書畫之學來定位自己的內容也很有趣!

评分

喜歡三篇書評和陳寅恪的故事,尤其對地方性知識和泰雅人兩文印象深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