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作者多篇论文,从地域文化的言说、族群身份、方言书写、香港在中英和华南的位置等几个方面,探讨历史研究如何从具体的地方出发,却能走出“地方”,检讨国家和民族框架下的历史叙述。“走出地方”的另一重意义,也体现在作者对新旧史料的利用和思考,多篇文章探讨了如何将歌册、字典、绘图、博物馆藏品等实物材料置于更广阔的脉络中阅读,并讨论时至20、21世纪之交,网络时代数字化的史料如何改变着历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程美寶
現任香港城市大學中文及歷史系學教授,廣州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英國牛津大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社會文化史,近年致力於從聲、色、味幾個方面,探討華南的地域文化如何在一個跨地域的情景中漸次形成。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程美宝老师的文章引起读者极度舒适。《“地域文化”研究再思考》部分用三篇书评体现作者对区域研究的思考,对萧凤霞的书评引发了我极大兴趣。区域研究对于了解国家作为行政管制、礼仪秩序和意识形态机器与地方社会的组织与个人活动的意义毋庸置疑,要警惕将区域经验扩展到国家层面时所产生的张力与风险。《民族、国家与身份认同》部分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兴趣及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的讨论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清末民国的乡土教材值得进一步关注。《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读起来感觉稍微有些细碎,或许是对于香港与中英关系这个大背景呼应不足所致。《省港声色味》与《复制知识》均是利用画报进行的出色研究,值得参考。《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对于器物本身所呈现的现代性的讨论令人眼前一亮,方法值得反思。
评分程美宝老师的文章引起读者极度舒适。《“地域文化”研究再思考》部分用三篇书评体现作者对区域研究的思考,对萧凤霞的书评引发了我极大兴趣。区域研究对于了解国家作为行政管制、礼仪秩序和意识形态机器与地方社会的组织与个人活动的意义毋庸置疑,要警惕将区域经验扩展到国家层面时所产生的张力与风险。《民族、国家与身份认同》部分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兴趣及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的讨论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清末民国的乡土教材值得进一步关注。《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读起来感觉稍微有些细碎,或许是对于香港与中英关系这个大背景呼应不足所致。《省港声色味》与《复制知识》均是利用画报进行的出色研究,值得参考。《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对于器物本身所呈现的现代性的讨论令人眼前一亮,方法值得反思。
评分喜欢三篇书评和陈寅恪的故事,尤其对地方性知识和泰雅人两文印象深刻
评分“重视理解当地人的观点,重视理解当地人的知识结构、内容以及知识传递的方法,重视理解当地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和其他表述方式,对自己作业研究者译释上述三方面的局限有所警惕”;“近代广东的学术谱系和表述,实际上是汉宋调和的事实和汉宋相争的观点二者交错之变奏”;“‘乡土’这个概念给乡土教材的作者一个空间,装载了他们对所谓家乡的有距离的了解、想象和感情”。印象最深的是写杨念群的书评,写陈寅恪与牛津,以及《国粹学报》博物图画背后体现的经营销售技巧、印刷技术和画人蔡守最后选择金石书画之学来定位自己的内容也很有趣!
评分程美宝老师的文章引起读者极度舒适。《“地域文化”研究再思考》部分用三篇书评体现作者对区域研究的思考,对萧凤霞的书评引发了我极大兴趣。区域研究对于了解国家作为行政管制、礼仪秩序和意识形态机器与地方社会的组织与个人活动的意义毋庸置疑,要警惕将区域经验扩展到国家层面时所产生的张力与风险。《民族、国家与身份认同》部分对20世纪知识分子的民族主义与民俗学兴趣及清末广东乡土教材的国家话语的讨论给我带来了新的启发,清末民国的乡土教材值得进一步关注。《庚子赔款与香港大学的中文教育》读起来感觉稍微有些细碎,或许是对于香港与中英关系这个大背景呼应不足所致。《省港声色味》与《复制知识》均是利用画报进行的出色研究,值得参考。《从博物馆藏品看中国“近代”史》对于器物本身所呈现的现代性的讨论令人眼前一亮,方法值得反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