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大量精美随葬品令人赞叹不已,而墓主人刘贺的传奇经历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本书是第一部有关海昏侯及其时代的学术研究专著。作者以文献记载的刘贺生平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将汉武帝晚年至汉宣帝时期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详细解说;通过分析刘贺的经历与行事,揭示其个人的生活环境与性格特征,认为刘贺的戏剧化人生,既是时代造就,也是性格使然。
辛德勇 1959年8月11日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兼事地理学史和中国古代政治史等研究。代表作有《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1996)、《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2005)、《读书与藏书之间》(2005)、《读书与 藏书之间二集》(2008)、《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2009)、《困学书城》(2009)、《纵心所欲 : 徜徉于稀见与常见书之间》(2011)、《旧史舆地文录》(2013)、《建元与改元:西汉新莽年号研究》(2013)、《石室賸言》(2014)、《制造汉武帝》(2015)、《旧史舆地文编》(2015)、《祭獭食蹠》(2016)、《中国印刷史研究》(2016)等。
今天把这本书“翻”完了。看《海昏侯》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里面关于汉朝历史讲述的框架很好,翻开这本书之后,解惑了,用的正是辛德勇老师的思路和框架。 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借了这本书。看完也有所获,尤其是治学方面。 但是回头来看豆瓣评论,真是吃了一惊,挖苦的、讽刺的、...
评分辛老师进入公众视角大约是从某啤酒学社始。后来发现著作颇丰。再后来发现还是个青年大牛,俨然有可以与田余庆先生比肩的势头(《制造汉武帝》就是在吐槽田先生)。后面八卦出,韩茂莉老师的先生。 话说回来。随手拿起这本书,自然是为了追海昏侯的热点。辛老师史地出身,又学文...
评分在海昏侯墓发掘,媒体铺天盖地有关身份、财富诸项考证下,作者应景地推出该书。通读之后,深感作者古代史知识之精细,治史之求精。但同时对其在写作过程中表示出对其他史学家的嘲讽和捍卫所谓传世典籍如《汉书》不容置疑态度的惊异。 晋傅瓒认为“太子诛江充以除谗贼,而事不见...
评分今天把这本书“翻”完了。看《海昏侯》纪录片的时候,就觉得里面关于汉朝历史讲述的框架很好,翻开这本书之后,解惑了,用的正是辛德勇老师的思路和框架。 这也是为什么我去借了这本书。看完也有所获,尤其是治学方面。 但是回头来看豆瓣评论,真是吃了一惊,挖苦的、讽刺的、...
评分由于对历史、文物的兴趣,当时海昏侯墓发掘时,就一直在观看各种报道,若不是当时怀孕后期以及生子,在首都博物馆的海昏侯文物展一定也不会错过,只能心存遗憾,等有机会再去江西看吧。暑假偶然因素观看了纪录片《古墓派:海昏遗梦》,再次燃起了对海昏侯刘贺的兴趣。于是在当...
直接关涉刘贺的没几页。论“巫蛊之祸”节流于臆想,特东拉西扯点材料曲通其说耳。论“海昏”名义、昌邑地理岐出以很长篇幅讨论“东昏”“午道”等殊无必要,横生枝节而已,离题万里。德勇长于文献和史地,常常以此唬人。其书好处在于,读史、汉等材料需注意何等问题,引用哪类评论、校勘,有何版本、类书引文可以参考。
评分辛老师在最后篇说学问需要平心静气地一点儿一点儿地做,要花费很多功夫…对这本急就的海昏侯刘贺来说,有的是对史记汉书的再梳理,对考古的轻薄,实无新意,是不是也是急于成书赶海昏热潮之故。
评分偏见如我,不太能理解他对刘贺那么考证+塑造复杂,而对霍卫两族贴好tag开始当工具人,刘彻更是在辛老师这里成为了纯暴君。训诂不太懂,发表不了意见,不知训诂中和全书大部分的叙述中的论证为什么大多是当代人直觉和心理、行为、“可能”“怎会”式的,那这样为什么对人物止步于不分析呢,搞一搞就是历史派弗洛伊德,多完整自洽啊。有的你只看一层,有的又偏要看五六七八层…不过汉代太容易陷入孤证不立…绕回来就是说,史汉在手,海昏侯墓实物算什么,这个恕我agree无能。文字多好打扮。不过文物硬要发衍又是另一回事,还是就此闭嘴吧我,没什么观点和爱好,看是因为补补汉武朝晚期和昭宣中兴的课,emm,我果然没法搞文史学术。 同在一块巴掌大的地方,辛神的尖刻让我取关他了。感觉是过锐易折,易放浪和自视甚高,锁闭自我。
评分很系统地考据了刘贺从出生到稀里糊涂当了二十七天皇帝再到被废,降为海昏侯终老余生。但是对于这种近乎钻牛角尖的考据实在打不起兴趣...
评分今天刚看完深圳博物馆的海昏侯文物展。回程逛了一下书店,顺便买来看了。可怜只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在《汉书》里面没有自己独立的传,在这本以之命名的书里面,也只是一个配角。本书主要的内容有:戾太子的巫蛊之祸——虽然江充是个小人,但是刘据应该确实有诅咒汉武帝的事(虽然从这本书来看,汉武帝就是个人渣,早就该死)。霍光的专权与宣帝的反击。中间夹这刘贺被废。最后是两个观点:海昏侯只是以地名命名侯爵,昏并没有贬义。海昏侯的葬之所以这么豪华,是因为他就封的时候带上两代昌邑王(他和他老爹)的细软一起过去了。综述就是:虽然考古时有新发现,但是历史研究还是以文献为主,出土文物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补充细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