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爱情婚姻”的文化理想,五四新文化运动在爱情与性之间确立了新的关系。这一新传统被新中国继承过来并发扬光大。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性革命使爱情与性的既定关系发生了断裂。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来说,“自然态度”被打破,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本书借助对深度访谈资料的分析,试图考察当代知识青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回应这个问题。
王文卿 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师从潘绥铭教授。现为北京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主任、硕士生导师。2014 年,受福特基金会资助,赴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2015-2016 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访问。在《社会学研究》、《青年研究》、AIDS and Behavior 、BMC Public Health 等发表论文20 余篇。主持过教育部、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理工大学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Social Science and Philosophy Research Foundation 资助的多项科研课题。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读的过程中满脑子都在想:Then what about men?
评分本书是以作者的博士论文为蓝本,改写而来的一本性社会学著作。第一章以及后面几章会比较好。第一章好在用简练的篇幅讲了历史上的三个时期的爱情与性的文化传统及其实践。也确立了本书的基调即实践性、情境性、具体性。后面几章只能说是渐入佳境吧。最后一章的分析不错,却有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我觉得可以再多一点经验材料,再深入一点分析,更好的去展示这个主体建构的过程。此外,附录的研究方法虽有一定程度的说明,可还是不够细致。访谈对象基本情况也没有一个说明。研究者本身背景的说明也没有。我真的觉得可以更丰富一点。
评分算是对80后女性性观念的文本与实践分析,不过诚如作者所说,样本多是十年前选择的,而十年来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包括一些app的产生,以及人们对于传统观念的进一步打破,许多性观念早已经改变,而对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其实是更有意思的。此外书中对于男性个体几乎没有涉及,而男性作为两性中的重要部分,缺少对其的研究分析,总会让我觉得作者的说理怪怪的。
评分最近读的这一主题领域里最让我缺乏共情的一本,完全隔了一层的感觉,并且还觉得作者在做案例时跟自己的案例也没有共情,全是“分析”,再说“是否为了理解凯撒就要成为凯撒”吧,可是那种无法被触动的感觉发生在一项这么敏感的质性研究里,真的很奇怪啊(难道是我的问题?)
评分读的过程中满脑子都在想:Then what about men?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