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

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唐山出版社
作者:赵月枝
出品人:
页数:440
译者:吳暢暢
出版时间:2019-4-30
价格:NTD4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86307171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传播政治经济学
  • 传播学
  • 中國傳播政治經濟學
  • 赵月枝
  • 社會思潮
  • 论说类
  • 文化产业
  • 左翼
  • 传播政治经济学
  • 中国传播
  • 媒介政治
  • 传播研究
  • 政治传播
  • 经济学
  • 中国政治
  • 媒介经济
  • 传播与社会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從傳播政治經濟學視角透視世紀之交中國的傳播體系變遷與深化改革開放進程間的動態互構關係。數位化時代,中國傳播體系是官僚權力重構、國內外私人資本擴張和知識精英推進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關鍵領域;同時,中國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遺產、知識界對新自由主義改革方向的批判以及民眾的社會抗爭也深刻型塑了中國傳播的結構和話語政治。

作者简介

趙月枝

1965年出生於浙江省縉雲縣,現任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傳播學院全球傳播政治經濟學加拿大國家特聘教授、中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Sustaining Democracy? Journ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Objectivity、Media, Market, and Democracy in China、《傳播與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分析》等。

譯者簡介

吳暢暢

1980年出生於湖南省衡陽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廣播電視系博士畢業,復旦大學歷史系博士後,現任華東師範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主要著作有《傳媒、現代性與工人階級主體性──以〈工人日報〉(1949-1992)為例》,已出版譯著有《新記錄:批判性導論》、《數位化衰退》等。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
◆ 赵月枝
【中文版译者序】往东向南:“中国传播政治经济学”刍议
◆ 吴畅畅
序言
主题与成书背景
本书的框架与范围
本书的结构与目的
第一章︱重构党和国家权力:市场改革与数位时代的媒体治理术
1990年以来中国媒体与传播中的党和国家权力
媒体治理体制的新特点
将媒体控制情境化:利害关系在哪里?
结论
第二章︱掌握“经济命脉”:阶级、权力与党和国家媒体与文化部门的转型
将市场化进行到底:新闻创造价值
媒体市场化,重构阶级和阶层权力
克服党和国家自身?市场整合与媒体的区域逻辑、资本逻辑之间的张力
改革的“文化转向”:“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作为资本发展的新场所
媒体政治与经济权力的二律背反:以黎元江案与中青报为例
结论
第三章︱与狼共舞?跨国资本、民族主义与中外整合的条件
理解“接轨”的意义:两种流行的视角
“整合”的轨迹:一种跨文化政治经济学视角
阶级、民族以及对大众民族主义话语的箝制
结论
第四章︱娱乐大众:国内私有资本、大众媒体与文化企业家的角色
从私营资本到民营资本:历史性视角
从非法自由化到有选择的整合
大众娱乐中的国家与私人资本动力学:以电视剧为例
从启蒙到娱乐:王长田与光线传媒
斩获文化、积累资本:浙江实业家的文化生意
结论
第五章︱公民权利与司法正义:媒体与网路动员的可能性和局限
收容遣送制度与孙志刚之死
孙志刚事件:《南方都市报》的独家新闻
透过媒体与互联网,动员知识份子精英与大众
孙志刚案件之后:知识份子与官僚的反弹
王斌余下案:司法公正、阶级统治与作为阶级箝制的媒体专业主义
结论
第六章︱挑战新自由主义?“郎咸平风暴”、私有产权与经济正义
郎咸平,媒体动员与新自由主义霸权的裂缝
为国内“新左翼”经济学者开辟话语空间
市场化的日报,公共争论的价值与“公共利益”
对比研究:商业类报纸与其他特定取向的报纸
互联网与“大众”之声
边缘化的左翼网站、博主与工人之声
从“郎咸平风暴”到“第三次改革争论”
结论
第七章︱树欲静而风不止:中国传播政治“新常态”
中国的传播,抗争的社会
作为“新常态”的改革争论
社会主义、中国梦与挥之不去的“阶级斗争”幽灵
结语
尾声:回到开头的故事
译跋 ◆ 吴畅畅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赵月枝老师深深地同情中国的社会中下层人民,自觉地运用西方对当代转型中国社会现状的研究观照中国传播问题,与李金铨老师那篇《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遥相呼应。

评分

本书非常雄辩。 我看得心惊胆战的。 开始没有和其他传播学写中国的著作进行比较,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好。后来我们读书小组再看了其他的书以后才知道这个的好。  

评分

赵月枝老师深深地同情中国的社会中下层人民,自觉地运用西方对当代转型中国社会现状的研究观照中国传播问题,与李金铨老师那篇《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遥相呼应。

评分

本书非常雄辩。 我看得心惊胆战的。 开始没有和其他传播学写中国的著作进行比较,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好。后来我们读书小组再看了其他的书以后才知道这个的好。  

评分

本书非常雄辩。 我看得心惊胆战的。 开始没有和其他传播学写中国的著作进行比较,还不知道这本书的好。后来我们读书小组再看了其他的书以后才知道这个的好。  

用户评价

评分

沒有藥方,只是告訴你病在何處,這很重要。 本書看到了傳媒議題的多面性,諸如被讚許為專業主義的南方都市報對於“專業主義”、“客觀事實”標準的操縱,貌似中立的網路媒體在議題設定時的傾向性。我们对文革的恐慌,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恐惧,对阶级斗争的恐怖记忆,使得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共识背后是发展的受益者对于受害者利益的漠视,他们的伤害被当做改革的阵痛发现的代价而一笔带过。 豐富了諸多在傳播過程中被標籤化、片面化的議題,雖然並沒有提出某種突破困境的方法,但是將很多未曾被關注的盲點納入討論的場域之中。 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觀點,許多時候只是被自己所處階級或者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潛移默化的結果,即使我們對於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如此。

评分

沒有藥方,只是告訴你病在何處,這很重要。 本書看到了傳媒議題的多面性,諸如被讚許為專業主義的南方都市報對於“專業主義”、“客觀事實”標準的操縱,貌似中立的網路媒體在議題設定時的傾向性。我们对文革的恐慌,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恐惧,对阶级斗争的恐怖记忆,使得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共识背后是发展的受益者对于受害者利益的漠视,他们的伤害被当做改革的阵痛发现的代价而一笔带过。 豐富了諸多在傳播過程中被標籤化、片面化的議題,雖然並沒有提出某種突破困境的方法,但是將很多未曾被關注的盲點納入討論的場域之中。 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觀點,許多時候只是被自己所處階級或者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潛移默化的結果,即使我們對於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如此。

评分

沒有藥方,只是告訴你病在何處,這很重要。 本書看到了傳媒議題的多面性,諸如被讚許為專業主義的南方都市報對於“專業主義”、“客觀事實”標準的操縱,貌似中立的網路媒體在議題設定時的傾向性。我们对文革的恐慌,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恐惧,对阶级斗争的恐怖记忆,使得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共识背后是发展的受益者对于受害者利益的漠视,他们的伤害被当做改革的阵痛发现的代价而一笔带过。 豐富了諸多在傳播過程中被標籤化、片面化的議題,雖然並沒有提出某種突破困境的方法,但是將很多未曾被關注的盲點納入討論的場域之中。 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觀點,許多時候只是被自己所處階級或者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潛移默化的結果,即使我們對於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如此。

评分

沒有藥方,只是告訴你病在何處,這很重要。 本書看到了傳媒議題的多面性,諸如被讚許為專業主義的南方都市報對於“專業主義”、“客觀事實”標準的操縱,貌似中立的網路媒體在議題設定時的傾向性。我们对文革的恐慌,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恐惧,对阶级斗争的恐怖记忆,使得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共识背后是发展的受益者对于受害者利益的漠视,他们的伤害被当做改革的阵痛发现的代价而一笔带过。 豐富了諸多在傳播過程中被標籤化、片面化的議題,雖然並沒有提出某種突破困境的方法,但是將很多未曾被關注的盲點納入討論的場域之中。 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觀點,許多時候只是被自己所處階級或者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潛移默化的結果,即使我們對於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如此。

评分

沒有藥方,只是告訴你病在何處,這很重要。 本書看到了傳媒議題的多面性,諸如被讚許為專業主義的南方都市報對於“專業主義”、“客觀事實”標準的操縱,貌似中立的網路媒體在議題設定時的傾向性。我们对文革的恐慌,对意识形态斗争的恐惧,对阶级斗争的恐怖记忆,使得发展成为硬道理成为最大的社会共识,共识背后是发展的受益者对于受害者利益的漠视,他们的伤害被当做改革的阵痛发现的代价而一笔带过。 豐富了諸多在傳播過程中被標籤化、片面化的議題,雖然並沒有提出某種突破困境的方法,但是將很多未曾被關注的盲點納入討論的場域之中。 我們的態度,我們的觀點,許多時候只是被自己所處階級或者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所潛移默化的結果,即使我們對於意識形態的批判,也是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