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面世的《性别麻烦》是女性主义理论和性别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经出版即引来赞誉和争议无数,并被奉为开创“酷儿理论”的经典文本。巴特勒因此书而一举成为当代思想界最闪耀的学术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别麻烦》开篇,首先对“女性”作为女性主义的主体提出了质疑。她对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维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的主要观点分别进行了梳理,并追溯到她们各自所依据或所反对的阳具逻格斯中心主义理论源头。她借用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和女性主义的分析框架,通过对斯特劳斯结构主义人类学、福柯的管控性生产、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论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郁的解读,从哲学本体论层面重新追问语言、主体、性别身份等关键性概念,深刻阐述了异性恋框架下的性别身份和欲望关系是如何形成的,从而颠覆了霸权话语对性、性别、性欲的强制性规定。
巴特勒在本书中提出的、现已成为她的个人标记的“性别操演”理论,为性与性别开启了一个具有多种文化可能性的未来。
女性主义理论的必读书。
Hypatia
《性别麻烦》对性别的“自然性”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有说服力的质疑。这是一部富有创见的精彩论著。
Aandra Lee Bartky
巴特勒的作品改变了我们思考性、性别、性欲和语言的方式。她对性别身份的探问已对当代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启发了在多个层面上对“主体”的批判性反思。
萨拉·萨莉
十年前我完成《性别麻烦》的稿子......我不知道这本书会有这么广大的读者,也不知道它会对女性主义理论构成具有挑衅意味的“介入”,并被引为开创酷儿理论的文本之一。这本书的生命超出了我的意图。
朱迪斯·巴特勒在1999年此书再版时附加了长篇序言,回应并澄清了针对此书的一些问题。
1956年出生于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修辞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巴特勒是当代最著名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义批评、性别研究、当代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等学术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性别麻烦》、《身体之重》、《消解性别》、《欲望的主体》等。
译者简介:
文学博士,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先后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伊利诺大学香槟分校做博士后研究和访问学者。曾任教于韩国梨花女子大学、国立安东大学。主要学术领域为妇女、性别与文化研究。著有《多重主体策略的自我命名: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研究》,译有《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合译)、《激情的疏离: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导论》(合译)。
在看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里的时候,第一章开头提出两个术语:生理性别、社会性别。通常人们会说生理性别是人和人肢体之间生物学上的区别,他是社会性别得以建构的一个基础;社会性别是在生理性别之上对人的性别和身份的一种社会生产。生理性别是物质的、自然的。社会性别...
评分他者不具有主体意识,他者的存在是主体存在的先决条件。如此来说,并非人在社会中成为(become)女人,而是女性身份不曾存在过。女性,作为他者(异性恋化的)欲望的能指,为男性提供一个「可被阳具刺穿的场域」,肯定男性身份的合法性,构成了男性「自我阐发的场域」。男权把...
评分巴特勒的性别理论反直觉的方面不仅在于它质疑了生理性别的给定,另一方面还批评了inner/outer的区分,起码在性别这块儿,前者或者这个区分完全给否定了。这难以让人相信,类似于欲望之类东西根本就不是内在于人的,如序言所言“...what we take to be an ‘internal’ feature ...
评分这本书的主标题为“性别麻烦”,巴特勒在序言里对麻烦做了解释,她将自己的批评定义为找麻烦,并且提出,麻烦是避免不了的,挑战在于如何最好地制造麻烦,什么是身处麻烦最好的方式。在这本书里,她对“性别”提出了全新的观点,给男/女这个看似亘古不变的稳定二分法带来了动荡...
评分Queer及Queer理论对抗的是社会长期建构的异性恋霸权体系,它们向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二元结构挑战,向社会常态挑战。巴特勒在此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表演”(performativity)理论,她认为人们的性别表现(同性恋、异性恋或双性恋行为)并不是某种固化的身份表征,而是处于一种不断...
中英文版對照著讀完的,負責任的說譯的很不好,我很懷疑作者自己有沒有讀懂。。。mother camp翻譯成敢曝大媽這種真的是不可原諒的。。。
评分结论还是略仓促,不够细致。但前两章、尤其是第二章水平是真的高。翻译也算上乘,吐槽翻译的,我只能说,不能因为你读不懂,就让翻译背锅。阅读这本书需要福柯哲学和精神分析的基础。
评分【藏书阁打卡】 巴特勒在我看来就是更彻底的社会建构论:比“女性是被建构的”更进一步,“性别也是被建构的”,即使是生理性别也是被建构的,而且被建构为“非建构”的概念(无敌)。拒绝普遍性的幻想,抛开“女性”的“女性主义”,也抛开了二元思维的限制,尊重现实中客观存在的差异,打开可能性的自由世界,或许称之为人性主义更好。 同时取消先验确定的自我/身份/主体,——都是被社会反复操演(peformatively)而成的,且始终是过程。换句话说,不存在行为背后的行为者,而是行为者被行为建构,而且被持续建构。最后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流动状态。A body becomes a body exactly when the discourse wants to signify it. 网络上失去身体的虚拟性别更有趣。
评分这种学院化的批评先天地就把没有受过教育的第三世界庶民女性排除在外了,可惜
评分啰嗦一大堆不就是希望“性别”不再必要吗?可巴特勒同志的同性恋身份让人总觉得她各种曲里拐弯的理论都是自我开解,就差没说生殖器官那团肉也是建构的了。TA所谓“有关性别一致的管理性实践”的强制下产生的女性气质其实反而是很美的不是吗,不然为什么天下女人都乐此不疲地追求?既然是快乐的那就别把它说得那么洪水猛兽。觉得这是被强制的只有tomboys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