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通汉藏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矾-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兰老人的心愿。
近年来身边信佛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乏信藏传佛教的。而且这几年民族问题也日趋突出。带着强烈的困惑,我翻开了这本书。这是一个汉地僧人到西藏的求法之路,既与宗教有关,又关于神秘的西藏。 这本书的主题词是:横跨汉藏两地,出入僧俗之间。 这位俗名邢肃芝,汉地僧名“碧松...
评分http://zhangmingbk.blog.163.com/blog/static/111950652200681891341674/ 《读书》2003年08期 大约是在八年前,那时我还是一个正在就学的老童生,闲暇时间比较多,书看得相当杂。一次旅行,在火车即将要开的时候,上来了一个身穿袈裟的老和尚,大约有六、七十岁的样子,...
评分雪域求法记 翻了一整天,刚翻完这书。挺有意思。作者是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历史上共有2 个汉人过了这考试),相当于博士吧,1945年毕业于哲蚌寺。哲蚌寺不错啊,有人说可以租辆自行车骑着去,饿就信了,结果上坡累得半死,放弃了绕...
评分不晓得有多少人可以不带个人偏见去看待一件事情,也许自身阅历的肤浅让我能够敞开心扉去读上这样一段属于过去的圆满历程。 什么是复杂?那么动荡的大环境下,加之始终存在的各种政治变数,在不同文化风俗的异地求法,坚持努力不懈的即时记录,哪怕只是个人传记也足以堪称伟大...
评分迈克-胡特(Michael Hutt)在评价戈尔斯坦的学术名著《喇嘛王国的覆灭》时说,”如果你一生只愿读一本关于西藏的书,那么你就读戈尔斯坦这本吧。”厚达800多页的该书我已经阅读了两遍,不过我发现它还是不容易为大众接受,因为其过于专业化、学术化。如果读者不是对西藏怀有非常...
很个性的一部个人史,因为是口述的笔记,所以文字浅显易懂。早期在各个寺庙中生活、辗转求学的经历很有趣,侧面的就还原啦一个较为真实的佛学环境。但是,同样的作者也有些很让人不得理解的生活做法。比如,后来突然娶妻,说是只为有人能够帮助其赡养母亲;还有后来回忆了很多饭局,全都事无巨细,如果普通的聚会提几笔也没什么,都是些与这个委员长,那个政要的饭局,一笔一笔还真清晰啊。
评分意外的好看。年幼活佛的父母想要霸占庙产的诉讼,和穷人倾其所有对富裕喇嘛的施舍并存。和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复杂的西藏。
评分对当时的西藏社会和藏传佛教进行了一个较详细的介绍。 此作者真是善修世间法啊。
评分很个性的一部个人史,因为是口述的笔记,所以文字浅显易懂。早期在各个寺庙中生活、辗转求学的经历很有趣,侧面的就还原啦一个较为真实的佛学环境。但是,同样的作者也有些很让人不得理解的生活做法。比如,后来突然娶妻,说是只为有人能够帮助其赡养母亲;还有后来回忆了很多饭局,全都事无巨细,如果普通的聚会提几笔也没什么,都是些与这个委员长,那个政要的饭局,一笔一笔还真清晰啊。
评分奇书!还是最后的后记曲终人散比较符合我的口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