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历史的吊诡往往让人哭笑不得。在一个时代巨变,政局动荡,外族入侵,战火频仍,物质生活极其匮乏,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的环境里,从小学至中学,至大学,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何兆武所感受到的,非但不是恐慌、忧虑、不安,恰恰相反,是幸福。而在今天的学校里,在一个安定、富足、物质条件极大提高的环境中,莘莘学子们恐怕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感觉。当代学校教育的失败,早已不是新鲜话题。学校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政治和教育之间,教育和社会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兆武通过他的回忆,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追问,促使我们再度面对国民教育这个无比重大的话题。当然,这本书的价值远远不止是对教育的追问,它所触发的感受和思考,必将发生长期的影响和讨论。
口述历史是近年来的一个热点,薄薄的一册《上学记》更是2006年读书界的一个亮点。超然与淡定让年逾八十的何先生获得了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份自由让几乎见证了整个中国二十世纪历史的他在追忆过去的时候,充分地保持了一个历史学家的本真与哲学家的睿智。可以说,《上学记》是上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历史的一页剪影,可其中又缠绕着口述者对后半叶历史的深切反思。其中个别的记忆或有偏差,但是并不影响何先生对于过去那个时代整体精神的准确理解和表达。追求自由却拒绝虚无,捍卫真实却并不偏执,追忆过去并不造神和美化,反思现实又烙印着历史的启示,何先生的为人、为学都令人钦敬。
将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一书看完了。这本书是三联出的,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记录。 对于何先生,我只看到他的一些翻译作品,都为哲学类的,且大部分是商务书馆出版的,想必这些书的质量有保障,何先生也是有较高的学术水准吧。 这本书的卖点就是何先生当时在西南联大学习的...
评分周日下午去学而优书店坐了几个小时,翻了小半本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走时放不下,就买了回家。记得那年,系里领导本着培养学风扩展学识的初衷,一学期时间,花大价钱请了一批相关专业的老前辈来作讲座,出面的X老师主攻西方政治思想史,故而何兆武先生也在其列。只是吾生愚...
评分上学记 - 何兆武 - 五颗星 - 如果矫情一点的话,用“一个时代的体温”来形容这本书最恰当不过了。 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年月日,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那是和我们一样由人构成的日子,实实在在的。何兆武先生就用回忆录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眼中1921-1950,军阀,抗日,内战...
评分上学记 - 何兆武 - 五颗星 - 如果矫情一点的话,用“一个时代的体温”来形容这本书最恰当不过了。 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年月日,不是冷冰冰的条条框框,那是和我们一样由人构成的日子,实实在在的。何兆武先生就用回忆录的方式还原了一个普通人眼中1921-1950,军阀,抗日,内战...
评分可能人都有爱听故事的本能,尤其是老者的那些“很久很久以前”的回忆,因为年代的久远,和时代的大变迁,平静的叙述也带有传奇的色彩。而这本《上学记》,读起来就让人有一种冬日暖阳般的亲切感,花了两天读完,收获的不仅是流畅的阅读体验,更多的是中途从书页上抬头停顿时...
喜欢前半部分
评分非常口语化的讲述。。里面关于西南联大的部分,很让人憧憬
评分大学毕业来北京玩的时候,在国图老馆听过先生的讲座。先生当时讲了什么,现在其实已经记不得了,但是阅读《上学记》,却能感受先生朴实又随性的风骨,以及那段不太远但又很陌生的历史。
评分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知识分子对于理性的追求和对社会始终的责任。记得大一某次上一个特别能喷的老师,说现在的大学都不能叫做大学,他认为可以称之为大学的,只有西南联大,看的人好生羡慕,即便伴随着艰苦的环境,却有了自由学术的气氛加上同心的精神而辉煌无比,对于冯友兰的作品评价很中肯。
评分往前看,都是好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