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
女,作家,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1911年生于黑龙江呼兰河畔一个地主家庭,1942年葬于香港浅水湾边,时年31岁。半生漂泊,足迹遍布北京、青岛、上海、东京、武汉、香港等地。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只身东渡日本,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抵香港,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精选萧红最美的文字,参照初刊全新修订,最原汁原味保留萧红的语言特色。
以简洁无华的笔法,深沉记录悲凉绝望的人生,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萧红的作品个人风格强烈,文章结构松散,模糊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语言富有朴素的诗意,充分展现了文字的简单之美。此外,萧红的作品迥异于同时代的任何一个作家,她按照天性写作,深度关注人的境遇和人的命运。
我读呼兰河传时是个闷热夏夜,连空气都粘糊糊的,但对着薄薄的的一本连书页都略有些泛黄的小说,只觉得满纸苍凉,力透纸背的苍凉。 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书中曾有一段写到扎彩铺,“要做人,先做一个...
评分本来是想通过这本书讲讲我的童年的,结果一时脑子糊了,组织不起来语言了。 那就先说说萧红。一个一生坎坷、漂泊流离的女人。她在散文里描绘的所经历过的饥饿、寒冷、窘迫,会把人看得心惊胆战。 三十多岁病逝在异乡。她这辈子经历的凄风苦雨终究没有得到足够的补偿。 童年...
评分1、鲁迅的预言 1936年5月,埃德加·斯诺在去延安前最后一次拜访了鲁迅。当时斯诺夫人海伦·福斯特正在为斯诺编选的小说集《活的中国》撰写题为《现代中国文学运动》的长篇论文,受其委托,斯诺向鲁迅询问了23个大问题。其中第三个问题是:包括诗人和...
评分记不清是哪一年了,是高二还是高一,那一年,要放寒假了,我去帮好友收拾东西,在她寝室的地上,看到了一本叫做《呼兰河传》的书。从那一刻起,萧红走进了我的人生。 那个寒假,酷爱读书的我把这本书看了又看。看到睡觉时都不忍丢手。那淡淡的文字,和淳朴的画面,萧红像是邻...
评分萧红,一位天赋异禀的才女,一个多灾多难的女人。她出生于北方小城呼兰,在那里度过了寂寞的童年,为了躲避包办婚姻离家。在经历了情感生活的挫折磨难与战乱中的颠沛流离,最终在香港凄凉离世。在她身上,一直保有一种小女孩的性格。纤细而敏感,顽皮又灵慧,温润及忧郁,倔强...
无处不在的人性愚昧与粗鄙,无处不在的生活寒冷与绝望,以及后花园和杂物房里无处不在的生机与趣味。在那个把地都冻裂了的小城里大家都是费尽了力气在活着,别人的苦痛和鲜血是最好的麻药,都争相忘我地舔舐着聊以慰藉。
评分好冷。
评分萧红对于生活的苦难、人情的凉薄与温暖(尽管这对于萧红的一生而言少之又少)、自己和他人的孤独与被拒斥、以及宿命里蕴涵的无法改变又一去不复返的萧瑟、无奈与虚无都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痛切体验。然而当她叙述这一切时,却使用了一种克制而冷淡的语调。从这一点上而言,她是我读过的中国女作家里最接近鲁迅的。
评分似乎有些明白为什么有人说迟子建下笔像她。。。
评分第一章简直有如神助。“这些人逆来了,顺受了,可顺的事情,一辈子都没有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