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1884—1955),生於美國俄勒岡州,一生未婚,無子嗣。他嚮不喜循規蹈矩的生活,在斯坦福大學剛念到三年級,便輟學當起瞭實習記者。去國前,已在報界足足浸淫瞭二十一年。1926年來華,一待就是十五年,後十二年為《紐約時報》駐華首席記者。著述頗豐,作品包括《苦難中國》、《華爾傳》、《一半人為奴,一半人自由:這割裂的世界》等。
美國記者阿班在華十五年,適逢中華民國曆經多重巨變:北洋係統由盛及衰,國民黨一脈則隨北伐興起;歐美勢力在革命打壓下委頓,日本勢力則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國政要無不奉他為座上賓,中方如蔣介石、宋美齡、宋子文,日方如鬆井石根、須磨彌吉郎等,皆與之過從甚密。其報道則覆蓋國民革命、蔣馮閻大戰、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一直到上海孤島時代的最後一刻。可以說,中國曆史這十餘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皺褶,無不通過他的鍵盤,傳遞給全球大眾。
史傢知道的中國現代史是乾枯的事實,而阿班提供的一個個側麵與細節,來自美國記者的獨特視角,鮮活得帶著汁水,而且嚮不為我等熟知,因而填補瞭空白,提供瞭參照,使曆史更形豐滿完整。
本书最吸引人的介绍就是上面这段话,以为可以在本书中了解到关于民国历史,民国人物的更多细节和不同视角带来的感受。实际上,读完本书可以用失望两个字来形容。 不知道是作者的语言结构不适应还是译者的水平所限,本书读起来并不是很流畅,甚至有些让人不明就里,对于外国翻译...
評分采访秘笈?Who cares?我感兴趣的仍然是当时中国的面目。阿班的日子过得太好了,交往的级别太高了,他的中国不是我的祖辈的中国。 就好比中国人之于非洲,谁在乎当地人的苦难?华人在那活得富足而有尊严,当地人的战争只是蚁民的战争,日常生活的背景,却不是生活的一部分,任...
評分 評分手头这本书是美国人阿班所写的一本回忆录,曾于上世纪40年代以《我的中国岁月》为名出版。阿班,全名哈雷特·阿班,美国著名记者,1926年来到中国,1929年之后一直担任美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直到1940年底受到侵华日军的威逼而离开,其间在中国居住和生活长达15个年头...
評分换个角度看民国 ——评《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 文|杜子腾 一直以来就觉得记者是“当下的史家”,尤其是权威报刊的首席记者更是之。历史孕育在生活中,而这些记者则是生活的记录者,时代的见证人。当生活被时间推移到记忆深处,每一个记者都成为了活的历史教科书,鲜活...
換個角度看自己的曆史。
评分史料翔實,心情沉重
评分值得一讀
评分意想不到的好書,“我堅信,日本的行為,乃是全體及整個國傢的行為(P170)。”最後一節特有感同。此書爆瞭不少料,如沙基慘案實際上是英法聯閤造成的,由於駐防位置,傷亡主要是法國機槍造成的,因為赤俄的導嚮性宣傳,纔把矛頭主要指嚮英國(P13);孫中山臨終前對和赤俄閤作深錶悔意,證據確鑿(P20等);淞滬會戰中,中方在南京路上誤投的三枚炸彈造成瞭極大的傷亡,卻從未提過。P228,“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其實是朝香宮鳩彥親王批準的”,而不是通常認為的鬆井石根,等等。另,鬆本重治的《上海時代》值得入手。勘誤:P144,阿我穆兒河——阿穆爾河;P169,京漢鐵路——平漢鐵路;P193,起義——叛亂,很難想象宋子文會稱東北軍在1936年“起義”,而引述蔣話,確實是“叛軍”(P197);P315,巴比塔——巴彆塔。
评分老美記者眼裏的民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