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哈雷特•阿班(Hallett Abend,1884—1955),生于美国俄勒冈州,一生未婚,无子嗣。他向不喜循规蹈矩的生活,在斯坦福大学刚念到三年级,便辍学当起了实习记者。去国前,已在报界足足浸淫了二十一年。1926年来华,一待就是十五年,后十二年为《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著述颇丰,作品包括《苦难中国》、《华尔传》、《一半人为奴,一半人自由:这割裂的世界》等。
手头这本书是美国人阿班所写的一本回忆录,曾于上世纪40年代以《我的中国岁月》为名出版。阿班,全名哈雷特·阿班,美国著名记者,1926年来到中国,1929年之后一直担任美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直到1940年底受到侵华日军的威逼而离开,其间在中国居住和生活长达15个年头...
评分手头这本书是美国人阿班所写的一本回忆录,曾于上世纪40年代以《我的中国岁月》为名出版。阿班,全名哈雷特·阿班,美国著名记者,1926年来到中国,1929年之后一直担任美国《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直到1940年底受到侵华日军的威逼而离开,其间在中国居住和生活长达15个年头...
评分 评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孙中山请求美欧联合干预 《纽约时报》首席记者阿班驻华工作15年,适逢民国历经多重巨变。他的报道覆盖了广州革命风云、北伐、东北易帜、蒋冯阎大战、中东路战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 作者在书中披露了北伐战争前夕一...
评分不同视角,值得一读。
评分意想不到的好书,“我坚信,日本的行为,乃是全体及整个国家的行为(P170)。”最后一节特有感同。此书爆了不少料,如沙基惨案实际上是英法联合造成的,由于驻防位置,伤亡主要是法国机枪造成的,因为赤俄的导向性宣传,才把矛头主要指向英国(P13);孙中山临终前对和赤俄合作深表悔意,证据确凿(P20等);淞沪会战中,中方在南京路上误投的三枚炸弹造成了极大的伤亡,却从未提过。P228,“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其实是朝香宫鸠彦亲王批准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松井石根,等等。另,松本重治的《上海时代》值得入手。勘误:P144,阿我穆儿河——阿穆尔河;P169,京汉铁路——平汉铁路;P193,起义——叛乱,很难想象宋子文会称东北军在1936年“起义”,而引述蒋话,确实是“叛军”(P197);P315,巴比塔——巴别塔。
评分史料翔实,心情沉重
评分不同视角,值得一读。
评分勿论偏颇,不同视角才是多元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