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妮,一级作家。
李兰妮病史
9岁 父母驻地调防,独自生活
14岁 静脉血管瘤手术
17岁 内分泌紊乱、胃下垂,住院半年
22岁 内分泌严重紊乱,住院三个月
1983夏 进入深圳某报社
1986夏 连续噩梦,初次看精神科
1988.12 右甲状腺癌全切除手术
1998.12 癌转移,再次手术
1999.3 癌转移,持续低烧、咳嗽不止
2000.2 获知患癌真相
2000.2.20 右甲状腺癌及颈部淋巴清扫手术
2000.5.12 又见可疑淋巴结,化疗
2001.12.17 又见可疑淋巴结,专家建议手术
2002.12.23 问诊,疑患抑郁症
2003春节后 确诊为抑郁症
2003.4.1 未下抑郁症定论。张国荣自杀
2003.4.2—12 连续梦到死亡,抑郁症状爆发
2003.4.12 四处问诊,希望排除抑郁症
2003.4.12 终于开始服用抗抑郁药
2003.4.20-21 自杀意欲极为强烈
2003.6 抗抑郁药开始生效
2003.7.30 立遗嘱
2004.3—5 抑郁症再度爆发
2006.12.13 淋巴结增生,医生建议手术
目前 抑郁症反复发作中
它是劫后余生幸存者的肺腑之言,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它是一本病历,可供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参考。它是一本民间纪实资料,可供社会学家翻阅。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代言书,它想为那些因精神疾患而默默自杀的人说几句心里话。但愿它还具备报警器的功能,催促正被莫名抑郁愤怒焦虑所困的病人呼救。
这里记录的,不是我一个人的抑郁,是我们这代人所共有的抑郁。
——李兰妮
心情不好时莫看,神经不够坚强的莫看,心里有创伤的莫看。 虽然我拿了心理咨询师的证,但我并不真正了解抑郁症,对于抑郁症病人究竟有多痛苦导致想以死结束苦难完全没有概念。带着满肚子的疑问一点点翻看,心情渐渐灰暗起来,情绪随着书页的翻动愈加低落,胸口好像憋着一口气...
评分没有看完,快到2/3的样子。 大体懂了作者的经历和心情,不能再细读了。 抑郁症,一种病,抑郁症病人,一种病人。平等的对待。 生病时的无助,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对它的了解之前所有的人都太少,不理解和悲剧更甚。 多一些这样的发声,更多的人更深入的了解,必要。
评分画了三四天的时间看完这本书,很多东西不吐不快。 看书的这几天睡眠很不好,多梦,易醒,似乎唤起了内心的某些东西。 书的封面用的是作者在重病期间最喜欢的蓝色。不像旷野,倒是有点像大海连着星空。 边看边检醒自己,我好像许久没有真正快乐过,今年三月...
评分会发现这本书,其实是一个契机,说来也巧合,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无意中在微博上看到了一期锵锵三人行,恰好请的就是李兰妮和另一个人,荧幕上的女子消瘦却还算精神,也许说话中气不足,但却俨然是个健康人的模样。在主持人介绍下惊叹于此女“病例”的丰富,也好奇于其意志...
评分这样的挖掘自己,等同于又一次甚至是更深的撕开伤疤,虽然它们不曾愈合过,但是再一次流血的折磨只有当事人自己才能体会。太多太多所谓的安慰都很苍白,怎么可以,怎么能够做到写出来,能写出来的只是在你意识的保护下允许的,而那些无法执笔的是更大更深的炼狱。时钟滴答滴答......
评分没得过抑郁症的人实在没法想象那份痛苦,“旷野无人”四个字真是让人难过。
评分无语无评。在郁闷的时候读它,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心力才能应付。请谨慎。
评分漫长又焦虑的阅读体验。作者的初衷是好的,尽可能地保留整个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行,对于研究者来说,应该也是有价值的。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没有巨大的耐心根本无法顶住这么多消极的碎碎念,读者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是一个作家在病中写下的文字,不要过分沉迷于它传达的情绪。本书每一篇分认知日记、随笔、链接、补白四个部分,但其实各自承担的功能并不明确。在这样的书籍编辑过程中,编辑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引导读者在一个合适的情感涉入范围内阅读。ps最终还是弃了1/4.
评分當年看李蘭妮 是同情她 還是同情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