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爱,也就是说到“我与你”的关系。“我与你”,是直接的面对、聆听和交流,与第三者无关。讨论的对象,可以是至高的上帝,也可以是爱情。
本书是其对"关系"哲学的系统阐明,被视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财富。指出"我-你"关系为枢机的"相遇"哲学,是为了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
在《我与你》里面,我们几乎看不到犹太教的痕迹,“对话-关系哲学”和“对话式的上帝观”完全是站在人类的高度上分析和解决人类共同的精神课题。但我们必须看到,犹太教信仰传统是布伯思想的历史根基,布伯的思想是他将犹太教哈西德主义精神与其他东西方伟大精神传统相融合...
评分 评分这本书看完已经很久了,具体的字句已经差不多忘光,但是核心的思想依然清晰,还有一些自己的心得,与大家分享一下: 我一直认为在各大宗教里,佛教是比较高竿的,因为佛教是向内寻,所以佛教徒比较爱好和平,不会很烦人地到处传教,更不会搞恐怖主义,佛教是唯一一个关心动物...
评分布伯的行文风格既有海德格尔式的艰辛晦涩,思想又有舍斯托夫之神韵。同时他认为尼采是以其独特的方式忠实于实在。书中两次提到尼采,对尼采的评价似乎不低。 在“它”之世界,因果性君临一切。因果性在“它之”世界具有无限统摄力。------p70. 这句让我想起舍斯托夫所指2×2=...
评分一本好书,影响很多人。唐崇荣有对它有介绍,特别提到,语言清新简明。 但翻译者实在太自作聪明了,将太多人文的造作和禅宗的神秘硬生生杂糅进一个基督教传道者的作品。 “真实的观照转瞬即逝;那原本藏匿在相互玉成的神秘中之自然人生现在又可被描述、割裂、分类,即沦为自然...
“我—你”之原初的先验根基(关系世界)——“我”之统一完成——“我—它”主客对待的功利境界(经验世界)。非有二重世界,而是人执持二重态度。“我”在二重态度中截然分立,人于“我—你”与“我—它”二重世界间流连踌躇。“我—它”之经验世界是个体生存之必须,人类文明之必须;“我—你”之关系世界乃万古长河中的一瞬,是“现时”的灵光闪现,是“我”之本真存在的超拔挺立,是生命境界的回归与圆成。但“你”是不可分析的,“我”只能在关系中,在行动中等待,等待“你”的莅临。真实人生就是“我”与“你”的相遇,以生命的整全形式彼此相遇。“你”可以是自然,人,精神。无数的“我—你”之延伸线交汇于一个终极的、静默的、无可言述的“你”之原点——“上帝”。布伯反对“自失”与“自圣”两种超越路径,而应在此岸人生领承神圣人生。
评分看到翻译然后想看原文,第一章有意思,第二章勉强能看,第三章…… 算了,凡真實的人生皆是相遇。
评分作为原初词的“我与你” 相遇 对话 现时 皈依 真性活动
评分想要重塑我的世界观么……
评分还图书馆之前我得把皮粘好了~~是本非常好看的书,读得很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