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索格》是贝娄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是作为“高级趣味”而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在作家整个创作历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主人公赫索格是一位大学教授,为人敏感、善良,但是现实生活给予他一连串的打击,家庭的婚变,社会的摒弃,使他对世界的现状极端沮丧,精神濒临崩溃的边缘。他只能写许多不寄出的信以发泄内心的积郁,诉说个人的见解。他苦闷的中心是在他生活的这个混乱的世界上,找不到赖以生存的立足之地。小说真实地表现了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求与探索。这也是他涉及社会问题最多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分析精妙,手法多样,是贝娄小说艺术的典范之作。
索尔·贝娄(1915-2005)是美国20世纪大师级小说家,作品三获国家图书奖,一获普利策奖并因“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荣获197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徘徊于思考与不思考的痛苦之间,却从来没有一刻质疑过思考本身,这是好几代知识分子留下的悲痛,不会轻易解决的。也许多少年之后,我们还会徘徊下去,但也仍然坚持不懈的思考。 赫索格是我—— 我只是因為剛才喝了點酒,這話才敢不加修飾就這麼說出來:赫索格的痛苦就是我的痛...
评分正在读第二遍《赫索格》。读第一遍时,就觉得很喜欢。首先,因为主人公是一名有所成就的知识分子,是那种不太关心国家政治的人;其次喜欢他的另一个原因是,赫索格随手记录随手给别人写信的习惯,无论这封信能不能寄出去。赫索格优柔寡断而又逆来顺受的,想当然的将美人的归属...
评分2015年,美国作家索尔·贝娄诞辰一百周年。在这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间来阅读这位197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便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纵观索尔·贝娄的整个创作生涯,他都在努力塑造一种寻找“立足点”的人,而以主人公名字命名的长篇小说《赫索格》,成为贝娄此类写作探索中...
评分合上《赫索格》,放在书架上。自此,将一直有个中年男人,在那里喋喋不休。 赫索格是个教授,犹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想,离过两次婚,有过很多女人,自这年春天开始,内心开始散乱,无法抑制地不停写信。想到什么,就写下来,想到谁,就写给谁,无论相识与否,活着还是死去。...
评分毕业论文选了背篓的herzog,试图通过别人的航行,为自己吹去一些迷雾。 一个矛盾的混合体,自己的影子,看书时已经在试图抽离出来,能一窥背篓的点点,但走进一个人心如此深,我还是看到相似。只能说herzog不止一个。 读到理性的渐渐回归,herzog开始怀疑自己所写的那...
天哪真是难以下咽。无论如何我开始理解他,一个被教化文明阉割过的学者,试图成人的过程。这么说来,青蛇的寓言一演再演。
评分通过写信来拓展认识主角的方法很特别,但这个故事本身并不怎么喜欢。。。中年知识分子离婚后的不安全感,还是个专研思想史的男主,庆幸还好换方向了。。。
评分看到一半
评分这个年纪,阅读索尔.贝娄有这么强的代入感,是我自己没有料到的。每天早晚安静地坐在地铁上,浸入赫索格狂乱又深刻的呓语中,带给我极大的精神愉悦。这种愉悦像深夜的脑海中突然冒出的诗句,带着灵光,仿佛你已洞见自身命运的所有奥秘。你为那个本就虚无的命运颤栗着: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评分翻译地很精妙,作者写的东西跟我的隔阂太大了。心理式的描写是非常强大的,但是为什么美国的当代作家,像品钦和这位,都喜欢在作品里塞上很多话题之外的东西呢,尤其是哲学、历史和政治!结果就导致整个阅读停滞了,而且不是卡夫卡和卡尔维诺似的停滞,而是一种僵硬地、灌输式的停滞。相比而言,我就更喜欢保罗奥斯特那种有音乐感的结构和文风,但偏偏在地位上后者没法和索尔贝娄比。欸,看来我是大众流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