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诗人里尔克(1875—1926)出生于布拉格。少年时期五年的军校生活使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他具有女性的气质,极度敏感、柔弱,狂热而忧郁。诗人二十岁离开故乡,从此开始一生的流浪、沉思和写作。早期的诗主要抒发个人的感受,纤巧华丽。中期则以“客观的描述”为艺术原则,偏重于写实的“物诗”在语言风格上已自成一体。《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两部晚期代表作,是里尔克一生的经验和思辨的结晶,诗人从此对此在作出了独特而深刻的阐释,同时带给人一种悲剧韵味的美感。
但凡我钟爱的男作家,都有着一颗柔软的最懂女人的心。可能是我比较狭隘,但当君看完这段话之后,便知引得多少英雌竞折腰:“命运总是喜欢发明一些模式和规划。命运的困难在于它自身的复杂多变。而生活的艰难却是由于生活本身的简单。构成生活的事物寥寥无几,但它们的宏...
评分断断续续的看完了这本书。 看的时候,其实关注的根本不是情节,而是,里尔克又有了哪些断片的思考。总觉得,要他勾画故事情节,有些勉为其难,真正的,他只是想借故事的外壳,说想说的感觉,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但往往有了情节,这些感觉的碎片就有了依托。所以还是喜欢散文,还...
评分作为里尔克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不同于其诗歌早期的抒情风格,而是主要以客观、智性的眼光审视生命,最擅长以一个小物件入手,精细的书写物件的边边角角,然后带入相关的历史、人物与亲朋,从而展现出细小又宏大看似对立实则融合的风格。 主人公马尔特·劳瑞茨·布里格是丹麦破落...
评分 评分丹麦男孩马尔特生长在贵族之家,祖父是老侍从官,外祖父是位元帅,到父亲这里虽然没落了,但是依然维持着体面。继承了母亲“西碧尔女伯爵”敏感怯懦的禀赋,马尔特从小就是一个胆小的孩子,对于他而言,周围的世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恐惧: “因为害怕我的毛毯边缘突出的细细羊...
再重读吧
评分译文不是太好(虽然译者很下功夫研究过里尔克)但是德文直译的 加一星
评分新生与死亡交织的感觉,有残垣断壁与残阳下冒出的绿芽在茁壮生长的即视感。我喜欢里尔克的忧郁。我喜欢支离破碎的词句。唯独翻译有些不足。
评分译文不是太好(虽然译者很下功夫研究过里尔克)但是德文直译的 加一星
评分里尔克的手记要甚于里尔克的诗。折其中的一小块饼干,得以碾磨灵魂十数年。而日以继日地读尽,不觉得七孔流血而死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