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希望

哲学的希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江苏人民出版社
作者:叶秀山
出品人:
页数:45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75.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21421914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哲学
  • 叶秀山
  • 中国哲学
  • Y叶秀山
  • 思想史
  • 1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哲学
  • 希望
  • 思考
  • 人生
  • 意义
  • 存在主义
  • 人文
  • 精神
  • 智慧
  • 启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叶秀山先生的遗著,集中反映了叶先生人生*后五年的思路历程。全书以问题视角为导向,梳理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着重从理论层面上探讨了西方近现代哲学发展的特点、优势及问题,并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路历程相对照。全书坚持走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学术与思想创造并重的道路,积极探索中国和西方哲学视野下对同一哲学问题的不同思考。*后,全书寄望于中国哲学以自觉的融会贯通和批判精神,吸收众家之长,创造性地发扬自己的传统,以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哲学之林。

作者简介

叶秀山(1935—2016) 出生于江苏镇江,成长于上海。1952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56年毕业后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去世时,在哲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60载。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所研究员。主攻西方哲学,兼及中国哲学和美学,爱好京剧、书法并有专著出版,业余时间喜听西洋古典音乐。自20世纪60年代起共出版论著20余部,其中多部多次再版,多次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

目录信息

编者的话 《欧洲哲学的历史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的"前世今生"
导论 欧洲哲学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
上编 欧洲哲学的发展
第一章 确信"自由"的"存在",追求"存在"的"自由"的欧洲哲学
一、欧洲哲学上"自由"概念的产生
二、在"确信自由"和"追求自由"的问题上康德的贡献
三、黑格尔对"自由"和"存在"问题的古典式"总结"
四、由此产生的推想
第二章 欧洲哲学的起源:在"认识你自己"的道路上
一、"始基"观念与"存在"问题之提出:古代希腊"科学思想"之诞生
二、关于"本质-存在"学问的困难:古代辩证法的表现
三、苏格拉底的"反讽"
四、苏格拉底之"死
五、苏格拉底作为"助产婆"
第三章 柏拉图的"理念论"
一、柏拉图与苏格拉底
二、柏拉图的《巴门尼德篇》
三、柏拉图的"知识论"
四、柏拉图的"国家"学说
五、柏拉图的"自然观"和"宇宙论"
第四章 转向"经验"的亚里士多德哲学
一、认识世界的"工具"
二、"概念"之为"科学知识"的"核心工具"
三、"范畴"作为"概念"与"经验现实"关系的"纽带"
四、"*哲学":"知识论"中的"存在论"
第五章 欧洲中古的神学"天国"
一、为"知"而"信"
二、唯"圣言"可矿信"
三、"人"作为"神"的"独特被造者"
四、"自由"之"诱惑"
五、"圣言"与"人言"
六、"善"-"恶""原则"的"二律背反"
七、欧洲的"世外桃源"
八、"人世间"的"纷争"、"和谐"与"同一"
第六章 "感性世界"的挑战
一、培根的经验主义哲学
二、霍布斯政治国家学说之哲学基础
三、卢梭政治思想的哲学意义
第七章 近代欧洲哲学发展的另一条思路: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一、从"感觉的挑战"到对"感觉"的"怀疑"
二、"我思故我在"
三、"保持"就是"创造"
四、几率-时空-自由-未来
第八章 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在欧洲哲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一、斯宾诺莎作为"概念论"的近代奠基者
二、莱布尼兹在欧洲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的基本观念及其发展路线
一、"理性"的"求(务)实""精神"
二、"否定"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意义
第十章 欧洲哲学中"知识论"与"存在论"的关系
一、欧洲哲学从"知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
二、叔本华的意志哲学
三、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对欧洲哲学发展的贡献
四、海德格尔向"存在论"的"回归
五、列维纳斯:"超出""存在论"之外
六、作为东西文化会通成果的"瞬间"
下编 中国哲学的机遇
第一章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理论篇
一、必也"正名"
二、"形而上学"与《易经》
三、"天"-"地"-"人"之"关系"
四、"人""在""天-地"之"中"
五、"中介"的"人""无""自己"
六、"人""在""时间"-空间""中"
七、"自由者"有"可能"使"预测学"成为"科学"
第二章 中国哲学精神之绵延:历史篇
一、儒道两家之"哲思":仁义-道德
二、佛教扎根中国
三、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给"中国哲学传统"注入新的血液和精神
第三章 道家哲学思想
一、《老子》书中的形而上治国方略
二、《庄子》的"反讽"精神
第四章 汉代政治与"哲学思潮"之"大一统"
一、董仲舒的"天-道"哲学
二、《淮南子》反映的汉初哲学思潮
三、扬雄的"太玄"哲学
第五章 佛家思想的哲学理路
第六章 宋明哲学的思路历程
一、宋代哲学对于"物"的重视
二、周敦颐的"诚"与张载的"气"
三、"理学(道学)"的产生
四、"天理"与"尊德性-道学问"
结语 寄希望于"未来"
主要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内容摘要: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

评分

内容摘要: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

评分

内容摘要: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

评分

内容摘要: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

评分

内容摘要:混沌是“存在者”和“非存在者”的合一,也是“时间性”本身,不同哲学传统“凿开”混沌的方式是不同的,西方哲学从时间性中开显出了空间性,由此发展出了形而上学传统,而中国具有和西方完全不同的“开凿”混沌的方式,从而更多地保留了“时间性”,这体现在中国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后的未完成著作,伤感。

评分

虽未曾见过叶先生,但是我觉得我和叶先生有一些缘分。2019.6

评分

最后的未完成著作,伤感。

评分

虽未曾见过叶先生,但是我觉得我和叶先生有一些缘分。2019.6

评分

虽未曾见过叶先生,但是我觉得我和叶先生有一些缘分。2019.6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