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产权与秩序

资源、产权与秩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刘诗古
出品人:
页数:416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1
价格:CNY115.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131940
丛书系列:东方历史学术文库
图书标签:
  • 经济史
  • 明清史
  • 历史
  • 社会经济史
  • 社会史
  • 明清社会经济史
  • 社会科学
  • 社会历史学
  • 资源
  • 产权
  • 秩序
  • 经济
  • 制度
  • 治理
  • 分配
  • 产权理论
  • 市场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明清鄱阳湖地区的水面边界争端和草洲权属纠纷,展现的是沿湖居民围绕自然资源的共享与竞争所形成的复杂历史图景。本书以大量新发现的鄱阳湖区渔民历史文献为核心资料,结合历代正史、地方志书、文人文集、官方档案、族谱碑刻、田野访谈等相关史料,围绕鄱阳湖“水面权”的获得、转让与保护,进而对湖区人群的定居历史以及渔课制度的建立与演变,特别是对湖池水面的确权过程、渔业捕捞的准入机制、水面权的分化与转让、捕捞纠纷的调解与审理,捕捞秩序的层累与演进,以及内陆水域社会的治理等重要议题进行了翔实讨论与细致分析。

作者简介

刘诗古,男,1987年出生,江西南康人,上海交通大学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博士后,现就职于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助理教授。主要兴趣为利用田野资料与官方档案从事水域社会史、区域经济史以及二十世纪革命史的研究,参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鄱阳湖区契约文书汇编”等课题。先后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新史学》(台湾)、《清史研究》、《历史人类学学刊》、《学术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

目录信息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鄱阳湖的地理变迁与圩田开发
一 引言
二 “鄱阳湖”之名的由来
三 鄱阳南湖的形成过程
四 明清湖区的圩田开发
五 小结
第三章 明初的湖池“闸办”与渔户“承课”
一 引言
二 族谱叙事中的祖先定居史
三 渔民文献中的“入湖权”由来
四 湖池“闸办”与渔户“承课”
五 小结
第四章 明代渔课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
一 引言
二 渔课册的发现
三 渔课册的形成时间
四 渔课册的攒造与更造
五 渔课册的体例与内容
六 渔课种类与税额的确定
七 “户”的实质及其衍变
八 渔课定额化下的“佥”
九 小结
第五章 嘉靖以降的渔课制度与基层社会
一 引言
二 万历年间长河官港的“弛禁”
三 明清鼎革之际渔课制度的演变
四 渔课征解的基层运作及其代理人
五 清末至民国时期渔课征解的废弛
六 小结
第六章 鄱阳湖水域的生计人群及其治理
一 引言
二 安义县的“九姓渔户”
三 鄱阳湖水域的渔船户及其生计
四 清代对渔船户的编保与稽查
五 营汛的设置与水域社会治理
六 小结
第七章 清代“水面权”之分化与转让
一 引言
二 “湖权”的分化
三 “水面权”的杜卖
四 “水面权”之租佃
五 小结
第八章 清代的水面捕捞纠纷与湖区秩序
一 引言
二 湖区的水面类型与渔业捕捞方式
三 捕捞纠纷、合同议约与水面秩序
四 捆钩捕鱼技术对湖区秩序的冲击
五 小结
第九章 清代渔业“隔属”纠纷的审理困境
一 引言
二 渔业纠纷与告官争讼
三 告理制度与官府角色
四 “隔属”审讯与民间调解
五 小结
第十章 结论
附录一鄱阳湖区文书的发现、收集与整理
一 20世纪50年代的渔政档案
二 明清时期的契约文书
三 鄱阳湖区文书的整理
四 结语
附录二 草洲使用纠纷中的法律、习惯与业权
一 问题与资料
二 康熙十九年的“折银易草”
三 乾隆年间两县采草纠纷的再起
四 “习惯”的延续与“收归国有”
五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本书从鄱阳湖湖区的赋役制度及其运作、产权与纠纷等问题着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州县、卫所、盐场之外的水域社会。明初,明王朝开始在鄱阳湖地区设立河泊所,对渔户进行编户与课税。部分沿湖人群通过“闸办”湖港及承纳渔课的方式取得了“入湖权”,渔课册也成为其产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在产权形态上,湖权可以分割为“水面权”与“湖地权”。由于水面不能进行物理空间的切割,人们通常对其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切割,并以虚拟的股或分为单位进行转让。这些都导致了湖面产权的细碎化和复杂化。在不断的买卖与租佃中,原有的以私有或族有为主的产权形态逐渐演变为集体共同使用。虽然长期以来国家未能在当地建立起正式的产权管理制度,但民间却在解决渔业捕捞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发的秩序,并通过契约的形式不断将民间的习惯与非正式传统变成正式的书面规则

评分

感觉开头和结尾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是感觉中间部分写的内容质量一般,我推测开头结尾都是修订过的,中间部分则是博论原文为主。不过附录部分也提到作者收集资料难度大,毕竟作为外姓人想看别人家谱还是不容易。

评分

本书从鄱阳湖湖区的赋役制度及其运作、产权与纠纷等问题着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州县、卫所、盐场之外的水域社会。明初,明王朝开始在鄱阳湖地区设立河泊所,对渔户进行编户与课税。部分沿湖人群通过“闸办”湖港及承纳渔课的方式取得了“入湖权”,渔课册也成为其产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在产权形态上,湖权可以分割为“水面权”与“湖地权”。由于水面不能进行物理空间的切割,人们通常对其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切割,并以虚拟的股或分为单位进行转让。这些都导致了湖面产权的细碎化和复杂化。在不断的买卖与租佃中,原有的以私有或族有为主的产权形态逐渐演变为集体共同使用。虽然长期以来国家未能在当地建立起正式的产权管理制度,但民间却在解决渔业捕捞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发的秩序,并通过契约的形式不断将民间的习惯与非正式传统变成正式的书面规则

评分

曹、科

评分

本书从鄱阳湖湖区的赋役制度及其运作、产权与纠纷等问题着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州县、卫所、盐场之外的水域社会。明初,明王朝开始在鄱阳湖地区设立河泊所,对渔户进行编户与课税。部分沿湖人群通过“闸办”湖港及承纳渔课的方式取得了“入湖权”,渔课册也成为其产权合法性的主要来源。在产权形态上,湖权可以分割为“水面权”与“湖地权”。由于水面不能进行物理空间的切割,人们通常对其进行时间维度上的切割,并以虚拟的股或分为单位进行转让。这些都导致了湖面产权的细碎化和复杂化。在不断的买卖与租佃中,原有的以私有或族有为主的产权形态逐渐演变为集体共同使用。虽然长期以来国家未能在当地建立起正式的产权管理制度,但民间却在解决渔业捕捞冲突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发的秩序,并通过契约的形式不断将民间的习惯与非正式传统变成正式的书面规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