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于1973年由子夜出版社出版发行,是西蒙第三创作阶段的作品。“三折画”指画在三折画屏上,展示圣人的生活片段、圣经故事和传说的多重片段的画作,这种画整体包含三幅画作,中间一幅画作是主体,两旁的两幅可以折叠在中间的主体之上。小说《三折画》以绘画艺术手法“三折画”为标题,结构上分为彼此独立又相互关联的三部分。西蒙以三个真实的社会新闻为蓝本,在《三折画》中描绘了三幅场景。其中第一个场景以杜布菲的田园图为背景,讲述了法国中部的一个村庄,一个男孩在房间做数学作业,看宰杀兔子和拼接电影胶片的故事,当中穿插了一名少妇与情人幽会,最终导致自己的孩子溺水而亡的故事;第二个故事场景发生在德尔沃的居住地——法国北方的一座小城市的工业郊区,讲述了一个新郎和同伴一起庆祝结婚脱单,却意外地与昔日恋人旧情复燃,最终抛弃新娘的故事;第三个故事场景以培根所住的地中海为背景,讲了法国南部天蓝海岸一家豪华宾馆里,一个母亲为了拯救贩毒的儿子而委身于国会议员的故事。
★关于作者
克洛德•西蒙(1913-2005),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作品充满了诗人与画家的丰富想象。代表作及成名作为《弗兰德公路》。他不仅爱好文学与艺术,还热心当代社会问题。亲历了西班牙内战与二战,对其一生有着深刻影响。
★关于译者
樊咏梅,苏州大学法文系讲师,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法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张新木,江苏高淳人,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学、符号学和法国文学。译著有《巴黎圣母院》《论诱惑》《普鲁斯特的空间》《冷记忆》等30余部。曾获法国政府棕榈教育勋章(骑士)、江苏省第三届紫金文学奖翻译奖等多种奖项。
读完了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一开始的极致细微的描写,就让人仿佛在看一电影,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一幅幅场景逐步呈现,画面感极强。但是排山倒海般的工笔画般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不分段落,一直到底,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接下来,我充满探究的希望。 三个故事场景,通过一...
评分读完了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一开始的极致细微的描写,就让人仿佛在看一电影,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一幅幅场景逐步呈现,画面感极强。但是排山倒海般的工笔画般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不分段落,一直到底,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接下来,我充满探究的希望。 三个故事场景,通过一...
评分读完了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一开始的极致细微的描写,就让人仿佛在看一电影,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一幅幅场景逐步呈现,画面感极强。但是排山倒海般的工笔画般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不分段落,一直到底,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接下来,我充满探究的希望。 三个故事场景,通过一...
评分读完了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一开始的极致细微的描写,就让人仿佛在看一电影,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一幅幅场景逐步呈现,画面感极强。但是排山倒海般的工笔画般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不分段落,一直到底,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接下来,我充满探究的希望。 三个故事场景,通过一...
评分读完了克洛德·西蒙的《三折画》。一开始的极致细微的描写,就让人仿佛在看一电影,随着镜头的慢慢移动,一幅幅场景逐步呈现,画面感极强。但是排山倒海般的工笔画般的细致入微的描写,不分段落,一直到底,让人喘不过气来。但接下来,我充满探究的希望。 三个故事场景,通过一...
一开始会很难进入,因为场景、故事、人物、对话都是穿插及无缝拼接的,一旦仔细阅读又容易迷失,只能先领略文本自身的纯粹感,随着类似的场景和人物反复出现,可以逐渐形成一些故事,虽然后面还是要阅读译后记才能完全把握这些故事,但个人更倾向于故事不止如此,不同读者能自行拼接出更多不同的故事。我看到克洛德·西蒙已经把新小说写到这个程度,多少还是有种绝望感。
评分虽然克洛德·西蒙是法国“新小说派”的开山人物之一,但这本书却可以看作是“第二代新小说派”的延续和反省,他展示了一如既往的狂飙突进,但内里却透着一股深沉的克制。这本书对于阅读者来说是一种挑战,“第二代新小说派”在形式上和叙事上的肆意发挥得淋漓尽致,非常容易让人一下子想起《尤利西斯》,完整的大段落,没有任何小的段落划分和停顿,密集的行文好像故意要让读者喘不过气,文本和读者形成了一个对抗的力场,那种压迫感和倦怠感让读者仿佛陷入了泥泞的沼泽。西蒙在小说中用克制来完成“新小说派”的涅槃,他并未像索莱尔斯等人那样,完全坠入对下意识活动的纯粹描述,以“意识流”贯穿一切,甚至不用任何标点符号和分段。西蒙依然在讲述故事,讲述人物,虽然那已经是非常模糊的影像,但至少他没有将小说创作推向完全的行为艺术。
评分读这部书有种看侦探小说的乐趣,从头到尾都在猜下面会发生什么,这个人是谁,他的举动有什么意义。《喧哗与骚动》也不好读,但看过开头就能抓住作者的路数,这本看到最后都在猜,整部书像流动的绘画,也像无声的电影,各种感官交织在一起,引人入胜,文字间充满了悬疑的张力,还写的那么色情。
评分确实是对阅读者的考验,我至今不知道男孩在哪里溺水而亡
评分以“明信片上展示着……”这样的句式开篇,是不是很像一位意欲为我们详细讲解画作细节的美术馆向导?于是在这种引导和展示下,我们像印象派画家那样不停地看见/辨认各式各样的色彩和明暗、形状和纹理,其次事物的轮廓才慢慢显现出来(以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方式),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画/造型艺术难以表现诗/文学之不可眼见,前者将神降格为人的尺度,那么可以说,西蒙明目张胆地用画的透视法来作诗,正是要把全知全能的神还原为作为肉身凡体的人的尺度,我们像一台运动的摄影机(就像格里耶在《快照集》里所提供的观看方式那样),只能冷眼旁观地接受视野所摄取的画框中的一切细节,当然西蒙绝非是莱辛意义上的从诗退回画,画原所不能够的在这里也变成能够了:时间直接越过画无法而诗可以表现的那种承续状态,转而以破裂零散的非线性状态出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