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天鹅

红天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德]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
出品人:
页数:216
译者:石磊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46.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97093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政治学
  • 中国研究
  • 海外中国研究
  • 政治
  • 韩博天
  • 政策过程
  • 公共政策学
  • 中国政治
  • 红天鹅
  • 悬疑
  • 推理
  • 人性
  • 心理
  • 犯罪
  • 社会
  • 黑暗
  • 反转
  • 命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红天鹅”,是指中国独特的发展模式和国家治理方式。

此书跳出了传统的制度分析框架,对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和试验创新进行了深度解析。尤其展示了中国如何将长期的国家规划、战略与各种地方试验(试点)相结合,通过这种机制有效地推动政策创新和调整,推动经济实现了腾飞。

此书以比较政治研究的视角,为我们认识和总结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经验打开了一扇窗。

作者简介

韩博天 (Sebastian Heilmann), 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MERICS)创建人及总裁,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政治经济学教授。

他曾先后在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牛津大学中国中心和哈佛燕京学社从事研究工作,多个研究项目曾获得德国科学基金会(DFG)、德国联邦教育及科研部(BMBF)的 资助。韩博天是中德论坛的德方代表之一,中德论坛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官方外交之外重要的一个对话渠道,致力于促进双边互信。韩博天拥有多年为德国各级政府、经济团体以及非政府组织提供政策咨询的经验。

目录信息

导言 中国决策过程与政治体制的韧性 / 1
一、中国独特的政策制定方式 / 4
二、政策改革试验和创新 / 5
三、制订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 / 7
四、干部考核和政策调整 / 9
五、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利弊 / 11
第一章 中国的适应性治理:比较政治中的“红天鹅” / 13
一、中国犹如一只“红天鹅” / 15
二、制度主义学派的流行解释 / 18
三、政治韧性和适应性治理 / 21
四、回溯式研究的潜在意义 / 23
五、制度可塑性和政策风格的连续性 / 24
六、“游击式”政策风格 / 26
结论 / 31
第二章 从地方试验到国家政策 / 39
一、革命战争时期的政策试验 / 41
二、党外士所开展的政策试验 / 48
三、毛泽东时代的革命方法和后续的改革 / 56
结论 / 59
第三章 中国经济转型中的政策试验和制度创新 / 63
一、政策试验是一种独特的治理模式 / 65
二、政策试验的工具 / 69
三、基于试验的政策制定过程 / 75
四、政策试验对政策子系统的影响 / 80
五、试验对政策学习和权力寻租的影响 / 94
结论 / 97
第四章 政策试验和长期目标结合:中国独特的经验 / 101
一、西方主流范式的幻灭 / 101
二、综览模式在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局限性 / 103
三、理清政策制定过程:试验、学习与调整 / 107
四、反复试验是不够的:摆脱层级制度的制约 / 110
五、秩序自由主义的另一种选择:重建社会契约 / 112
第五章 为市场规划,为长远谋策 / 117
一、新型发展规划 / 118
二、宏观调控和总量平衡 / 119
三、与东亚模式的比较 / 122
四、纠正机制 / 124
五、新型规划的利弊 / 126
六、发展规划是整合行政职能的过程 / 128
七、短期政策制定周期理论的不足 / 129
第六章 中国长期政策的核心机制:发展规划 / 133
一、1978—1993年计划外的经济增长 / 134
二、转变计划职能 / 136
三、规划层级 / 142
四、规划过程 / 155
五、规划与干部政绩考核挂钩 / 165
六、规划中的治理模式 / 167
七、政策试验和规划调整 / 168
八、规划的局限 / 170
结论 / 173
结语 中国决策过程的变化 / 177
一、中央决策从“常规模式”转入“危机模式” / 179
二、中央权力集中削弱适应能力 / 182
三、自上而下政策过程的系统风险 / 183
四、中国的发展模式能否成为其他国家的借鉴 / 184
注释 / 191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红天鹅是一本讲中国改革的学术性书籍。作为研究的门外汉,但是连续几年的关注者,我觉得这本书似乎是一本典型的资料叠加分析型读物。作者有着不同于传统西方学者的视角,并没有把重点落在民主、自由和市场化上,反而重点放在了中国制度独特的“高效”,应对危机的“灵活”,以及地方不同程度试点推动的政策演变和改革上。遗憾的是,本书似乎缺乏对比研究,也缺乏实地研究,因此有一些庙堂之高的距离感。作为学习、参考的侧面,可以借鉴。但也因此沦为一家之言。

评分

中规中矩,但也被这群没读懂的人把评分拉低了些。不得不提,秩序自由主义观点很有启发意义。区别于斯考切波和摩尔的进路,本书单纯对中国的地方灵活式压力型体制做了一个剖析。直接阅读不会有太多直观感受,但如果先读懂了李普塞特、林德伯格、亨廷顿和阿西莫格鲁,可能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收获。本书没有指涉达尔,却通过一种类多元社会进路否认了郑永年的“行为联邦制”模型。虽然这种提纲式的考察有隔靴搔痒感,但泛制度主义的逻辑线给了读者一个串起比较政治学与历史社会学传统而不受干扰的机会,或许是歪打正着?对制度化的疑问之回应比较出彩,限于客观因素,对规划型体制的案例分析不丰富;但对亨廷顿和格隆申克的呼应,已足以使中国人从一个不同视角管窥本次四中全会谈制度体系对中国国家治理结构的关键意义。

评分

如果这都算“比较政治研究”的话…我有点后悔入中外政治制度这个鬼专业的坑了。这本书的中观观察真心连郑永年的博论都不如。

评分

不疼不痒就这样吧

评分

读了港版,观点不新,而且写得好无聊啊,一看作者果然是德国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