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導論
一、本書之研究緣起
二、本書之研究目的
三、本書之結構組織
四、本書之特點
上篇:〈經解〉連續四篇之先秦儒學思想討論
壹、「以禮為宗」的〈經解〉思想分析:與傳世文獻及戰國簡文相驗證
一、前言
二、孔子以「六經」(六藝)為教的相關問題
三、〈經解〉旨在提示人君設教之重點
四、〈經解〉與相關傳世文獻相驗證
五、〈經解〉與相關戰國簡文相驗證
六、結論:此篇之紀錄與子夏學派有關
貳、《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思想析論:與《論語》政治人才觀相驗證
一、前言
二、為政之鑰在於掄才有道
三、庸人/斗筲之人不足用
四、士為治國之重要基層
五、君子為治國之中堅
六、賢人/善人(成人)為國之大臣
七、聖人上體天道以治國
八、結論:政治之良窳繫於從政者之素質
參、「人道」思想探析:以〈性自命出〉與《禮記》相關文獻為討論中心
一、前言
二、「人道」與「道」之關係
三、聖人設教調理心性情志以立人道
四、教育內容以《詩》《書》禮樂為主
五、《詩》《書》禮樂之性質與立人之道的關係
六、結論:「人道」之理想透過為政而上達於「道」
肆、上博簡〈民之父母〉思想探微:兼論其與〈孔子閒居〉的關係
一、前言
二、〈民之父母〉對為政者之要求
三、民之父母須先達於禮樂之原
四、以「五至」積極詮釋為政之形上原理
五、以「三無」遮詮表達為政之最高形上原理
六、從「五起」之差別論〈民之父母〉與〈孔子閒居〉之關係
七、「民之父母」以三王之「三無私」明示為政者應取法之德
八、結論:為政者應以成為「民之父母」為理想
伍、〈仲尼燕居〉、〈孔子閒居〉與〈論禮〉纂輯之比較:以〈民之父母〉為討論中介
一、前言
二、從資料成篇析論〈民之父母〉、〈孔子閒居〉與〈論禮〉之纂輯關係
三、從篇章結構思想析論〈仲尼燕居〉、〈孔子閒居〉與〈論禮〉之纂輯情形
四、結論:〈仲尼燕居〉與〈孔子閒居〉以纂輯較優而流傳較廣
陸、《禮記》〈經解〉連續四篇之儒學思想發展:結合戰國簡文與《荀子》之討論
一、前言:以《禮記》〈經解〉連續四篇觀察儒學發展之可能
二、從〈經解〉觀察孔子重「學」思想在戰國時期之發展
三、從〈哀公問〉觀察孔子「政以行禮」思想在戰國時期之發展
四、從〈仲尼燕居〉、〈孔子閒居〉、〈民之父母〉與《荀子》觀察孔子禮學思想在戰國時期之發展
五、結論:荀子上承孔子禮學思想而注重禮義
柒、從「禮樂」的分合與特性論〈性自命出〉「道」四術或三術的迷思:兼論相關學者的研究方法
一、前言
二、學者對於「道」相關問題的討論及研究法運用之反思
三、從「禮樂」之分合特性以解讀〈性自命出〉的「道」
四、結論:深入禮樂內涵以修道、成道
下篇:〈坊記〉連續四篇與先秦儒學思想之相關討論
捌、〈坊記〉治政之道探析:兼論其與郭店儒簡之關係
一、前言
二、「禮」的消極規範可上承《論語》之為政思想
三、〈坊記〉強調人倫之防的治政之道結構思想
四、〈坊記〉與郭店儒簡思想之相關
五、結論:消極防弊為積極行道之先備要件
玖、〈中庸〉「治國有九經」思想探析:以〈坊記〉、〈表記〉、〈緇衣〉相印證
一、前言:〈中庸〉以治國有「九經」取得重要地位
二、施政之根本—遵行天道以德修身
三、施政原則:以尊賢與親親為兩軸
四、施政步驟:始於「敬大臣」而終於「懷諸侯」
五、結論:治國之「九經」與〈坊記〉、〈表記〉、〈緇衣〉的治政之道相貫串
拾、〈表記〉政治思想探析:結合郭店儒簡之討論
一、前言
二、君子主敬修德以立本
三、君子以仁、義、報三者治天下
四、以舜為凱弟君子之表率
五、建立合宜的人臣事君之道
六、結論:〈表記〉與郭店儒簡思想之關係密切
拾壹、從《禮記》〈緇衣〉論孔子德刑思想與理想君道之轉化:綜合簡本與今本〈緇衣〉差異現象之意義
一、前言
二、「儀型文王」與孔子德治思想的意義
三、「儀型文王」與「明德慎罰」思想的聯繫
四、德刑思想轉化之時機
五、從〈緇衣〉「教之以德」章說明德刑思想之轉化
六、討論施政策略所據資料之取材問題
七、〈緇衣〉中的施政策略對孔子理想君道思想之承繼
八、結論:孔子秉持「明德慎罰」之觀念建立理想君道
拾貳、《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係
一、前言
二、《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子思禮治思想之關係
三、《禮記》〈坊記〉連續四篇與《大戴禮記》禮治思想之關係
四、結論:戴聖以此記錄子思在先秦學術發展之重要地位
拾叁、重構先秦儒學之發展:以〈五行〉〈性自命出〉〈中庸〉與荀子之批評為討論核心
一、前言:從郭店簡重構先秦儒學史之可能
二、郭店簡所凸顯心性論發展之情形
三、子思之「五行」新說與荀子之批評
四、荀子繼承〈中庸〉注重政治教化之系統以發展儒學
五、結論:荀子總結先秦儒學而下啟漢代儒學
拾肆、荀子禮治思想對孔子禮學思想之繼承轉化:與二戴《禮記》相對照
一、前言
二、二戴《禮記》禮治思想篇章之特質
三、從《荀子》與二戴《禮記》探究荀子禮治思想對孔子禮學思想之繼承與轉化
四、結論:荀子之禮治思想旨在實踐孔子之禮學概念
拾伍(附錄)、從《禮記》探究〈中庸〉之義旨:兼論〈中庸〉在朱熹以前儒學思想中的地位
一、前言
二、朱子之前〈中庸〉的地位
三、《中庸章句》大行而〈中庸〉之本義隱諱
四、〈中庸〉在《禮記》中之地位
五、從禮的特性掌握〈中庸〉之義旨
六、結論:中庸之道藉由實踐禮而體現
引用書目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