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原国务院农研中心发展所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期间,参与地方土地制度改革设计和试验的过程中,基于一手调查形成的阶段性研究。全书以土地制度变迁这一主题贯穿始终,基于对湄潭、成都、重庆、南海、义乌、北京郊区等地农村和城市土地改革的试验与长期跟踪,反映了中国土地制度变革面临的困境,以及底层突围面临的困境。在一手调查的基础上,提炼出了一些反映中国土地制度特征的概念,如“成员权集体所有制”“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集体所有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地、同权”“二元土地制度与双轨城市化”“以地谋发展模式”,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和政策分析。该书是一个研究者对30余年来中国土地制度变迁的长期观察与思考。
刘守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曾先后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农经系与土地研究中心及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访问交流。中国土地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乡发展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城乡统筹基础领域负责人,《中国经济时报》社长、总编辑。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制度与发展、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城乡互动。近年出版的有影响的土地专著有:《中国土地问题调查》《中国土地政策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直面中国土地问题》等。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选择与变迁的约束条件,探讨了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给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和“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实施方案。 ...
评分对“以地谋发展”来源的探索 作者开篇明义,全书主要探讨的是中国现阶段下政府以地谋发展,国民经济过度依赖于土地的畸形现状。其实就是对之所以可以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希望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地方政府之所以可以以地谋发展,在于我们国家在制度上的独特设计,通过...
评分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经济表现最为突出。而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一是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证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既提高了农业及其附属服务行业的生产力,也释放了劳动力;其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土地开发制度,通过...
评分《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迁为研究对象,提炼出了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影响中国土地制度改革选择与变迁的约束条件,探讨了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给出了中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政策建议和“告别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实施方案。 ...
评分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里,经济表现最为突出。而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其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其一是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证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既提高了农业及其附属服务行业的生产力,也释放了劳动力;其二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土地开发制度,通过...
小白速读 对中国土地制度变迁有很好的了解
评分第30页-31页说新中国选择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是错误的,但也没讲清楚为什么。反正毛搞的就是不对。第38页宅基地是最落后的一项制度安排。这就是所谓学者。第59页引用alchian and demsetz, 1973。但后面的参考文献中没有,估计是1972年的那篇。
评分读了之后很有感触,确实说出了很多犀利的观点,值得推荐
评分政策梳理比较有价值。越来越觉得论文最后的“政策建议”是最无用的了。另外,略微感觉经济学的分析方式似乎倾向于逐条列出的全面,这在我的偏好中,不如社会学那样提出一个有穿透力的独立概念以解释现象来得爽。
评分不读不知道,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平时还是要少看点微博和互联网,多看看书籍和官方报道。推荐作者的另一本《中国土地问题调查:土地权利的底层视角》一起看,后者是一手材料,本书是梳理和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