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螺旋

通胀螺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
作者:张嘉璈
出品人:
页数:480
译者:于杰
出版时间:2018-10-1
价格:6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9356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经济
  • 中国近代史
  • 金融
  • 金融史
  • 社会经济史
  • 历史
  • 民国经济大势亲历者
  • 通胀
  • 螺旋
  • 经济
  • 分析
  • 通货膨胀
  • 宏观经济学
  • 金融
  • 风险
  • 预测
  • 趋势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通胀螺旋》一书是作者张嘉璈先生以其自身经历,全貌地记录了中国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1949年间的通货膨胀发展过程。

因历史和社会政治原因,战前的中国国力羸弱,维持抗战并非易事。作者以当事者的身份,从中国的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工农业发展、外国援助及中日货币战等诸多方面,详细记录了抗日战争及国共对抗时期战场之外的中国历史。这本书是一部抗战和社会动荡时期的货币史、财政史和普罗大众的社会生活史。

书中关于政府治理、币制改革变迁、中国新式(现代)银行业的发展、财政弊端、城乡/东西部“二元”结构、中国对外贸易的作用等问题的讲述,被西方官学界视为了解发展中经济体发展状况的借鉴,对于今天的中国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张嘉璈(1889-1979),字公权,江苏宝山人,民国著名银行家。早年求学于日本庆应大学,学习现代经济、金融理论。回国初期受梁启超提携,曾在袁世凯政府有短暂经历。后进入金融界,先后担任中国银行副总裁、总裁,中央银行总裁、中央信托局局长;期间还曾担任铁道部部长、交通部部长。任职银行界时,张嘉璈先生用其所学现代经济和银行知识,重塑中国的银行业,更以其刚毅的性格和掌握的现代商业规则,最大程度地保证了银行的独立性,引领了中国新式商业银行的发展方向,尤其奠定了中国银行后续近百年的国际声望;其关于中央银行的思想,在当时同步于世界,对半个世纪之后的中国仍有影响。他因此获得了“中国现代银行之父”“民国银行先行者”的美誉。任职铁道/交通部部长期间,张嘉璈积极推动铁路、公路事业发展,为支持抗战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于1938年命令卢作孚先生的民生公司转运入川人员和军品商货,被后人称为中国的“敦刻尔克”。抗战结束后,张嘉璈受命担任东北经济委员会主任,代表国民政府就东北接收问题同各方周旋,是最熟悉东北局势的官员。1947年,张嘉璈受蒋介石委托出任中央银行总裁,适逢中国通胀局势加速恶化之时,后于1948年5月辞职。1949年之后,张嘉璈移居澳大利亚,在大学任教并开始撰写《通胀螺旋》一书,后移居美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79年于美国去世。张嘉璈的兄妹也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知名人士,如张君劢和张幼仪。

于杰(译者),从业于银行和投资领域多年,已翻译出版《时运变迁》、《管理美元》和《通胀螺旋》。目前还担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目录信息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初版序言
初版自序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
第一章 1939年之前
战前背景
战时通胀的第一阶段:1937—1939年
第二章 战时通货膨胀:1940—1945年
战时通货膨胀的中间时期:1940—1941
战时通胀的最后阶段:1942—1945
第三章 战时通胀期间后方收入分配变化
第四章 战后时期的通胀
第五章 中国1937—1949年通货膨胀的综合分析
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隐患
中国的通货膨胀情况
第二部分总需求的增长
第六章 战前政府财政
第七章 政府战时的财政和开支
预算
1937—1945年的政府开支增长
政府收入
外援的影响
赤字财政
第八章 战后政府财政
预算
政府收入
赤字财政
1948 年降低政府财政赤字的努力
第九章 货币市场和对私信贷
货币市场、对私信贷和总需求
战前的货币市场和对私信贷
货币市场在总需求扩张的作用:1937—1940 年
1940-1945 年的对私信贷和总需求的扩张
战时信贷扩张对总需求的影响
战后对私信贷及总需求的扩张
第十章 总供给
1937 年之前的供给状况
战时供给情况
战后供给情况
第三部分反通胀政策
第十一章 财政和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战时反通胀货币政策
战后的反通胀货币政策
第十二章 外汇
战前外汇政策
1937—1938年的战时外汇政策
1939年的中英平准基金
中美英外汇平准基金委员会
太平洋战争时期的外汇市场
战后外汇政策
1948-1949年最后的外汇政策
第十三章 对外贸易
战时输入政策
战时输出政策
战后输入政策
战后输出政策
第十四章 统制物价和工资
战时统制
战后统制
第四部分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第十五章 一些教训和当下的问题
附录一 价格走势
附录二 导致总需求增加的因素
附录三 供给
附录四 外汇和对外贸贸易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张嘉璈先生这本《通胀螺旋》看完,书里面不可避免的使用了大量财政和货币政策方面的不太好懂的词汇,阅读过程并不舒适,然而终归是看完了,简单写点读后感吧。 国府为什么垮台? 国民政府在抗战胜利后,无论是政治军事实力还是蒋委员长的个人威信都达到了历史巅峰,却为什么迅...  

评分

评分

表面看是讲通胀,实际是讲国民党如何丢了江山。 1.19世纪中叶,世界发起了“货币大分流”:西方列强及其殖民地都先后确立了金本位制,中国却致力于建立自身的银本位制。这实际上是“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的货币分流。中国币制改革的 “银本位”目标,即为在全球金本位制下...  

评分

评分

在读书的过程中,看看以往的通胀,虽然稳定但是也是可以寻找到原因的。P2P的推广,支付宝的诞生,信用卡的推广,消费观念的改变,互联网的产生等等。为了控制通胀的加大,zf对这些的控制我们也是看得到的。不能说全都能懂,但是至少增加了一些思考。 现在是疫情非常时期,正好...  

用户评价

评分

1939年后的十年,是国民政府经历的最为艰难的十年,接连遭遇到抗日与内战两场漫长战争,十年之中所控国土也丧失大半。凭着不足半壁残破河山,竟也熬过了外敌入侵,殊为不易。在此情形之下,通货膨胀也实属必然,经济最终走向衰败,也是可以想象之事。张嘉璈作为亲历者与具体操作者,将此段历史记录下来,并且有着自己的思考,给我们提供了观察那场历史剧变的另一个角度。

评分

1. 张嘉璈先生此书,称为20世纪上半叶中国经济史亦不为过。尤其作者身经商业银行、中央银行、政府部委等多个角色,对财政、货币、外汇、生产建设都颇为了解,实为了解民国经济史的一大宝书。 2. 本书翻译更是出色,部分语言不通属于英译中必然遇到的现象,译者还对原文难懂或错误的文字或数字加以脚注说明,可见是难得的用心译作。 3. 百年来,相当一部分中国学者讲中国问题,一般选择优先出版英文著作,对此实难以理解。用中文写中国的事情,免去日后翻译的麻烦,不是更能保留作者的原意、凸显文章的价值? 4. 通胀,不外乎货币过多,供给过少,1939-1949年大通胀亦不例外。

评分

当然是有价值的读物,但是,布满逗号的超长的翻译腔句式实在是看得人头晕眼花,再加上自己本身没什么经济学金融学的基础,每句话都要费力理解半天。掐头去尾看了一下,看不下去了。过几天再咬咬牙看下去。最后一节一些教训读完,冒了一身冷汗,为啥冒冷汗,说出来会被删帖,你们自己去看……

评分

信息量远比题目暗示的大。

评分

亲历者的记录还是很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