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频频获奖的葛亮,在这本书里,以有关电影的散文与读者见面,讲述与电影有关的好故事。
夜色中的露天影院,《少林寺》热映万人空巷,“时尚硬汉”高仓健,《庐山恋》与“中国第一吻”;“好莱坞”扑面而来,《魂断蓝桥》到《廊桥遗梦》,永远的嘉宝,两个老影迷的隔世情缘;《三十九级台阶》,废弃工厂区·地下影片观摩会,“物质生活”音像店的秘密之旅。
用一种清新的、很有生气的笔触来叙述或者评论,葛亮对光影中的童年、少年与青年生活的追忆与思索,读后令人感怀;他敏感有致的观察和出色的文字功力,在书中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光影变化中流转的人生,这故事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属于我,也属于你。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文学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中文系,现为副教授。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戏年》《谜鸦》《浣熊》,文化随笔《绘色》《小山河》等。作品被译为英、法、意、俄、日、韩等语言。
《朱雀》入选《亚洲周刊》“华文十大小说”,2016年以《北鸢》再得此荣誉。作品入选“当代小说家书系”“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大系”等,历年获得海内外三十余重要奖项。近期包括2016年度“中国好书”、“华文好书”评委会特别大奖、2016年当代五佳长篇小说、2016年度中版十大中文好书等,作者获颁《南方人物周刊》“2016中国魅力人物”《GQ智族》2017年度人物盛典“年度作家”,2017“海峡两岸年度作家”。
花了足足一个星期的时间来看《绘色》,文中有几处地方都提及作者出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大致是在前章和最后的章节,有些呼应的意味,遂于此颇有印象,作者笔力老道,娓娓陈述其感官体悟,于这本书就铺陈上了年代的色彩,但封面新绿盎然,似有格格不入却又相得益彰,颇为增色...
评分身边有位同事,是位资深电影爱好者,每次观影之后,都会在朋友圈里发上大段的感言,虽然每每有剧透之嫌,但他观影题材之广泛见解之独到分析之入情入理,久而久之,很多没时间看的电影或因为名字而错过的好电影,反倒是都由他那里知晓了。自己同样看电影,但只会用,“挺好看”...
评分青年作家葛亮携新书《绘色》亮相上海书展,解说一个小说家眼中的“电影中国”。 原籍南京,现居香港的葛亮﹐在香港和台湾地区备受瞩目,著有小说集《七声》、《谜鸦》、《相忘江湖的鱼》等,长篇小说《朱雀》曾获“亚洲周刊2009年全球华人十大小说”奖,他是这个...
评分清晨的S地,有點「涼意」。穿過幾個街角,路過一間鬼話連篇的Pub,真有意思。我期待有一天通宵走在街角,散步聊天。玻璃鏡上被拉長的身影,才發覺何時變得人情又世故,少年心情偶爾回頭。大概我真喜歡浪蕩在旅途街頭,在春末夏初的多霧里弄,剪影的你輪廓太好看,是有點林夕的...
有关电影的故事,和对经典电影的点评。可以作为我的观影指南。
评分终于读完这本。这本书分为两个部分:跟电影有关的往事和人,葛亮的童年到硕士毕业参加工作,由木兰、外公和裘静串起,写电影留在生命中的印记;数十篇影评。这本书是文字和电影的相遇,是有着浓重的葛亮的印记:美好,安静,考究。该书装帧精美,设计用心,值得收藏。
评分半本旧作,半本新篇。木兰、外公、裘静的回忆文字是葛亮拿手的调子,戛然而止,点到收笔,分寸感的动心与收束,哀而不伤的人生悲苦。后半段是影评,学院训练的笔法喷涌而出,消磨了作者本人自在天真的灵气,无失手,也没什么惊喜。电影和小说的通道连接蜿蜒,前者更重思想,后者更重叙事,《北鸢》的故事无甚新奇,也称得上是杰作,但影评总在演员、导演和数度絮叨的理论上漫步,看絮了,想退场。后记中,葛亮提到想要创作推理作品,不知道是否指向了我刚刚读完的那本。对于武侠,他保持了暂时旁观的姿态,可以说是创作者的清醒。我认为,武侠要出新意,恣肆汪洋的想象与骨子里的狂性缺一不可,而这两盏心灯,目前尚未在这一谦谦文人指端点亮,匆忙入江湖,声名易损,等他霜刃初开,划过江南。
评分失望……
评分后半部分影评过于普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