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

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复旦大学出版社
作者:吴震
出品人:
页数:144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
价格:25.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913967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近代史
  • 文化史
  • 康有为
  • 清史
  • 民国史
  • 中外思想史
  • 2018
  • 孔教运动
  • 观念想象
  • 儒家思想
  • 近代中国
  • 文化运动
  • 社会变革
  • 历史研究
  • 思想史
  • 教育理念
  • 传统复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近代中国的“转型时代”,孔教运动的赞同者或反对者都面临一个问题:究竟应当如何处理政教问题以重建中国政教秩序?作者通过对儒家政教问题来龙去脉的梳理,对政教问题在不同时代儒家学者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清末以来康有为“政教分离,双轮并驰”的立场、梁启超“分则两美合则两伤”的政教观产生的背景、内涵及其关联和异同展开了极具力度的检讨,从而展现出“近代新儒家”重在调适传统的保守主义风格。作者指出,如何通过创造性转化来善待儒教?如何重建合理性的政教关系?这应当是我们今后思考中国文化未来走向时,不得不认真思索的时代课题。

作者简介

吴震,江苏丹阳人,京都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日本国际井上圆了学会理事,曾任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外国人研究员等职。主要专著有:《阳明后学研究》(增订版)、《罗汝芳评传》、《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繁体版、简体版)、《〈传习录〉精读》、《当中国儒学遭遇“日本”》、《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论集》、《东亚儒学问题新探》、《朱子思想再读》等;编著有:《宋代新儒学的精神世界——以朱子学为中心》《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儒学研究》等。

目录信息

目录

导言:康有为的“符号化”与政教问题的凸显

一、“政教”问题何以成了“显题”?
1. 政教问题在当下中国的重新出场
2. 现代政治学视野下的政教分离形态
3. “政教之始”:公羊学的核心观念

二、儒家政教观的历史形态——以朱子为例
1. 道统重建何以是政教二元?
2. 皇极意识何以是政教一元?
3. “回向三代”不意味着回归“政教合一”
4. 政教二元形态下的秩序重建
5. 小结:二元论下的政教依赖形态

三、章学诚的历史想象:回归“政教合一”
1. 历史文化中的“政教”观
2. 章学诚的“政教合一”论
3. 汉代以降“政教”分途已成定势
4. 小结:晚清的政教忧虑

四、康有为“孔教国教化”的政教设想
1. 前言:张之洞“政教相维”说
2. “政教分离”名义下的孔教重建
3. “信教自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4. “宗教”翻译:孔教是“人道教”
5. 小结:孔教运动与“独尊国教”

五、梁启超的政教观:“分则两美,合则两伤”
1. 孔教者“非宗教之教”
2. 重建道德的文化保守主义
3. 小结:儒家主义正合乎“新文化”

六、当代新儒家对“政教”问题的批评与反思
1. 来自自由主义阵营的批评
2. 台湾“当代新儒家”的反批评
3. 海外康有为研究:“重新评估肯定”
4. 康有为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兴起

七、结语:何为“近代新儒家”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超长篇论文,对干春松的康有为研究表现出了较为同情的理解。

评分

一些概念与脉络梳理还算有用,但整体的思维框架显得陈旧,依旧是改革/革命,专制/宪政这一类二元对举伏在背后,过分在意当代新儒家的话语,文本解读似也无啥新意。

评分

没啥新意

评分

一些概念与脉络梳理还算有用,但整体的思维框架显得陈旧,依旧是改革/革命,专制/宪政这一类二元对举伏在背后,过分在意当代新儒家的话语,文本解读似也无啥新意。

评分

该书力图对政教问题与学界主张进行“历史学描述”和“理论省察”。(p5)如作者所言,政教之于传统中国,即儒教的王道政治与教化体系的关系,大异于西方意义上的世俗王权与宗教权威的关系。「政教」既为春秋公羊学的核心概念,自何休至清孔广森,一直乏人问津。“转型时代”政教问题凸显。以朱子为对象,反对张灏的朱子政教观大转变的判断,指出儒家政教观的历史形态是“二元论下的政教依赖关系”,又以章学诚为例,提出其“政教合一”论仅仅是春秋前的史学描述和对未来社会的观念想象。随后考察全书核心议题:康有为孔教国教化的政治构想。然而并无章太炎的身影,笔锋一转到了“并不热衷政教问题”的梁启超,(p90)既认同陈来所谓“梁为近代新儒家”,自然要对台湾、海外、大陆的新儒家逐一点名,目不暇接却也失之泛泛。作者才识俱佳,期待后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