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齣版說明 / 1
黼黻綉 閨閣雅藝(代序)/ 3
原 序 / 6
·綉備綉之具 (1)
綳 / 架 / 剪 / 針 / 附輯:綉綳 / 3綉架 / 6綉剪 / 7綉針 / 8
補輯:綉地 / 9綉綫 / 11綉件裝飾物 / 13
引綉綉之事 (15)
剪綫 / 劈綫 / 剪針 / 浥水 / 補輯:刺綉工序 / 20
針法 (35)
齊針 / 搶針 / 單套針 / 雙套針 / 紮針 /
鋪針 / 刻鱗針 / 肉入針 / 打子針 /
羼針 / 接針 / 繞針 / 刺針 / 針 /
施針 / 鏇針 / 散整針 / 虛實針 /
附輯:齊針 / 37 搶針 / 40 套針 / 43 紮針 / 51
鋪針 / 52 刻鱗針 / 56 肉入針 / 61
打子針 / 63羼針 / 64 接針 / 67 繞針 / 69
刺針 / 70針 / 72施針 / 74鏇針 / 76
散整針 / 77虛實針 / 80
補輯:其他常用針法 / 81
辮子股 / 盤金綉 / 納紗綉 / 平金綉 / 雞毛針 / 戳紗綉 / 網綉
剪貼綉 / 變體綉 / 十字綉 / 亂針綉 / 珠綉 / 滾針
綉要 (93)
審勢 / 配色 / 綫色 / 求光 /
肖神 / 妙用 / 縝性 /
補輯:綉稿構圖 / 96附綫色類目錶 / 111色彩運用 / 115綉品 (129)
綉姿 / 綉德 / 131綉節 /
綉通 (133)
/ 135/ 158/ 175 (195)
付印題記 / 顧綉之起源 / 顧綉之傳布 /
顧綉之技能 / 現存顧綉之名作 / 205付輯:顧綉 / 220
文摘
黼黻綉 閨閣雅藝(代序)
在中國,遠在四韆多年前人們就已經開始在服飾上刺綉。但較為係統的織錦工藝産生在兩韆多年前的西周時代,戰國時刺綉工藝已較為成熟,成品已達實用性與裝飾性的高度閤一,其風格壯麗雄魄。漢代,刺綉在生活中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除服飾之外,亦有傢居品及裝飾宮室車輿、帳帷等的用品。其富麗華貴的紋理和色彩,也僅漢時當有。魏晉以來,佛教盛行,敦煌等地齣土有大量的魏晉至唐宋的佛像刺綉。除瞭沿用辮子股針法外,還齣現平綉為主、多種針法並用的情況。綉地質料也不再局限於錦帛和平絹;圖案多為繪畫,在佛像外還有山水花鳥等。唐宋是刺綉技術運用和藝術錶現綜閤融匯的開啓時期,生活用品和觀賞性藝術品均蓬勃發展,刺綉施針勻細,具有濃烈而富麗的裝飾效果。元代承繼宋代遺風,但多為佛教題材。《清秘藏》記載元人刺綉時稱:“元人用綫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明清時,除瞭宮廷禦用的刺綉品外,民間地方綉爭奇鬥艷、百花齊放,蘇綉、湘綉、粵綉、蜀綉更是獨具特色,被稱為“四大名綉”,其中又以蘇綉最負盛名。
蘇綉在明代顧綉基礎上發展而來。清朝中葉,蘇綉業還曾先後建“顧公祠”及“文錦公所”,供奉顧綉的創始者顧名世為刺綉業的祖師爺,可見蘇綉與顧綉的承襲關係頗為親近。
蘇綉與顧綉不僅在地緣上聯係密切,在技法上也有著親近的關係。蘇綉汲取瞭顧綉中遠至唐宋宮廷的刺綉技法,發展齣平、齊、細、密、勻、順、和、光的風格特點。從蘇綉與顧綉緊密的曆史淵源看,欣賞明清刺綉藝術時,必會記起一位具有承先啓後意義的關鍵人物,那就是前承顧綉傳統、後傳仿真綉法的瀋壽。瀋壽以“新意運舊法”,為中國源遠流長的傳統刺綉藝術注入新的血液。
瀋壽(1874—1921年),原名瀋雲芝,字雪君,號雪宧,吳縣(今蘇州)人。因為綉齋稱天香閣,所以彆號天香閣主人。她曾被清末著名學者俞樾譽為“針神”。因幼年受傢庭藝術熏陶,瀋壽八歲時即綉製《鸚鵡圖》,得到親友稱贊。1906年,她曾去日本觀摩考察美術學校的教學情況。在日本,瀋壽看到用光影錶現的美術綉品,很受啓發,為她以後創成“仿真綉”打下瞭基礎。次年五月,瀋壽擔任農工部綉工科(皇傢綉工學校)總教習。1910年,瀋壽奉命任南洋勸業會綉品審查官,會中與南通狀元、時任實業部長的張謇結識,張謇十分器重瀋壽的纔華。……1914年,瀋壽應張謇之邀於南通授綉,後積勞成疾,張謇恐其技藝失傳,便在瀋壽養病期間,由瀋壽口述,張謇記錄、整理,曆經幾月,寫成《雪宧綉譜》。
《雪宧綉譜》是瀋壽四十年刺綉藝術實踐的總結。中國刺綉雖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精湛的工藝,卻因種種原因,缺少必要的理論總結。《雪宧綉譜》的産生彌補瞭這一空缺。此書共八捲,詳細敘述瞭刺綉的工具、工序、針法、綉要、綉者需注意的事項和應持有的態度,以及繪畫書法與刺綉的關係等,層析分明,內容全麵,並在針法及綉要兩捲中講到仿真綉法的運針及配色技巧。
本書采用多種稿本互校,按照原文、注釋、白話譯文三者應照體例編譯而成。正文各重要部分相關地方配有輔助性插圖,以利讀者深入瞭解;部分內容作瞭必要延伸,以強化閱讀的品味情趣。此外,本書在全麵闡釋《雪宧綉譜》原貌的基礎上,匯集瞭各地方綉種、少數民族綉種中的代錶,從綉品的針法運用、圖案風格、色彩特點等方麵進行瞭分析,讓讀者在尺幅間領略到中國刺綉藝術的深廣魅力。因蘇綉與顧綉的特殊關係,書後另附《顧綉考》,以便有心讀者悉心查考。
編譯者2010年6月
原序
自《虞書》〔1〕言會綉〔2〕,為綉之肇始。顧孔〔3〕《傳》〔4〕離綉〔5〕為二,而鄭〔6〕注訓〔7〕為刾〔8〕,以為綉之事。賈氏〔9〕疏《考工記》〔10〕,主鄭說焉,於義為通 。漢時《司空》篇〔11〕亡,《考工》識周所尚之大數〔12〕,終以畫繢〔13〕,而緻詳於會綉之色。是以《詩》人美周公曰綉裳,美秦襄公曰綉裳,甚至六幣和諸侯之好,儷琥以綉〔14〕,亦可見周綉之文於虞矣〔15〕。漢唐以來,言綉夥〔16〕甚,未有能名其傢。間有之,若世所稱吳趙夫人〔17〕、魏薛靈蕓、盧眉娘者,薛非綉而盧無傳法。(王嘉《拾遺記》〔18〕:“薛夜來妙於針工,恒處深帷,不用燈燭之光,裁製立成,宮中號為針神。”據此則非專言綉。蘇鶚《杜陽雜編》〔19〕:“順宗永貞元年,南海〔20〕貢奇女盧眉娘,年十四。能於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捲,字不逾粟粒,而點畫分明。日食鬍麻二三閤。元和中,度以黃冠〔21〕,放歸南海,賜號逍遙。卒仙去,是神異一流。)世近有可說者,則上海顧氏露香園之綉〔22〕。得其一幅者,往往列諸彝鼎〔23〕,珍若璆璧〔24〕。顧〔25〕其法若何,士大夫所不能知也,雖能綉之女子,亦不必能說。今世覘〔26〕國者,翹美術為國藝之楚,而綉當其一。
日本之為是者,獵〔27〕我舊製,會以新法,一冶而百闢,一日而韆裏,而我綉之鈍〔28〕,等於百工〔29〕也。清以宣統元年,開南洋勸業會〔30〕,駢羅百貨,俾厲以磨〔31〕。由是湘、魯、江、浙之綉,四麵而集。謇長審查,而部〔32〕以綉工科總教習吳縣女士瀋壽專審查綉品。自京師至,張所綉《意大利後象》〔33〕於會,精絕為世所未有。謇適得露香綉董書大屏,屬彆〔34〕真贋,壽展首幀,即曰:“此露香園綉也。”問何以知?曰:“以針法知之。”繼聞其審查精覈〔35〕持正,不輕假藉〔36〕,為所否者亦翕然〔37〕,則重其人甚。明年送一女生於京師,從之學。又明年辛亥,京師綉科罷散。壽鏇天津,教綉自給。謇恐其藝之不果〔38〕傳也,則於南通女師範學校,附設綉工,延〔39〕壽主任,始識其人。間叩〔40〕所謂針法,紛紜連犿〔41〕,猝不易曉。未幾壽病,病而劇,謇益懼其藝之不傳而事之無終也,則藉以宅,俾之養病。病稍間〔42〕,則時時叩所謂法。壽之言曰:“我針法非有所受也,少而學焉,長而習焉,舊法而已。既悟綉以象物,物自有真,當放真〔43〕。既見歐人鉛油之畫,本於攝影〔44〕。影生於光,光有陰陽,當辨陰陽。潛神凝慮,以新意運舊法,漸有得。既又一遊日本,觀其美術之綉,歸益有得。久之久之,遂覺天壤之間,韆形萬態,但入吾目,無不可入吾針,即無不可入吾綉。”謇聞其言而善〔45〕焉,以為一藝事也,而有精微廣大之思。而瀋壽一女子,於綉得之也,乃屬其自綉之始迄於卒。一物一事,一針一法,審思詳語,為類彆而記之。日或一二條,或二三日而竟一條。次為程〔46〕以疏其可傳之法,彆為題以括其不可傳之意,語欲凡女子之易曉也,不務求深,術欲凡學綉之有徵也,不敢涉誕。積數月,而成此譜,且復問,且加審,且易稿。如是者再三,無一字不自謇齣,實無一語不自壽齣也。
嗟夫!莽莽中國,獨闕工藝之書耳。習之無得者不能言,言之無序者不能記,記之或誣或陋或過於文,則不能信與行。一人絕藝,死便休息。而泯焉無傳者,豈不以是。伊古以來,凡能成一藝之名,孰不有其獨運之深心,與不可磨之精氣。而浮漚霅電〔47〕,瞬息即逝,徒留其存亡疑似之名,而終無以禪其深造自得之法,豈非生人之大憾,而世世所謂至不幸,綉雲乎哉!謇為是,輒以是寄古今無涯之悲,寜獨以慰壽舒其幽憂,而償其傳授之勞也。壽有獨立足以傳之之藝,故從金石書婦女特例。書曰吳縣瀋壽。
張謇
〔1〕《虞書》:《尚書》的第一部分,記錄堯、舜、禹時期的有關曆史。主要章目有《堯典》《舜典》《大禹謨》《益稷》等。
〔2〕會綉:會,同“繪”,彩繪;綉,彩綉。
〔3〕孔:指孔子後裔孔安國。
〔4〕《傳》:孔安國所撰的《尚書傳》。孔安國曰:“葛之精者曰。五色備曰綉。”
〔5〕綉:,一種用葛縴維織成的細布;綉,指具有黑、白、青、赤、黃五種顔色的紋樣。
〔6〕鄭:指鄭玄,東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大師。他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說,遍注群經,注書有《周易》《尚書》等。
〔7〕訓:解釋。
〔8〕刾:同“刺”。
〔9〕賈氏:指賈公彥,唐代學者。著有《周禮義疏》《儀禮義疏》。
〔10〕《考工記》: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編撰的手工藝專著,也是研究手工藝的最早專著。書中記載瞭六門工藝的三十個工種的內容,反映瞭當時中國的科技及工藝水平。
〔11〕《司空》篇:原屬《周禮》的一部分,其主要內容包括管理工程建設及水渠、土地、水利等。
〔12〕大數:大,重要;數,技術。指重要的科學及手工藝技術。
〔13〕畫繢:在織物或服裝上用的顔料或染液描繪圖案的方法。繢,同“繪”。《考工記》中記載:“畫繢之事,雜五色……後素功。”
〔14〕六幣和諸侯之好,儷琥以綉:幣,玉器;儷,成雙成對;琥,古代雕琢成虎形的玉器。此句意為:在諸侯之間以示友好的六種玉器中,成對的虎形玉器要以刺綉來相配。
〔15〕周綉之文於虞矣:文,花紋。周代天子袞服上所綉的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十二種花紋,都是從虞舜時代流傳下來的。
〔16〕夥:多。
〔17〕吳趙夫人:三國時期吳國的趙夫人,即孫權的夫人。相傳趙夫人有“三絕”:針絕、機絕、絲絕,織錦、刺綉和膠絲作輕幔都是她的絕活。
〔18〕《拾遺記》:中國古代的誌怪小說集,為東晉王嘉所著。其主要內容為雜錄和誌怪,以宣傳神仙方術為重,多荒誕不經。
〔19〕《杜陽雜編》:唐代蘇鶚撰寫的筆記小說集。全書共三捲,記載瞭從唐代宗到唐懿宗十朝的事情,多是對海外奇珍異寶的敘述。
〔20〕南海:縣名,隸屬廣東省。
〔21〕黃冠:黃色的束發之冠,為道士的冠飾,後代指道士。
〔22〕顧氏露香園之綉:上海的著名刺綉,簡稱顧綉、 露香園綉。
〔23〕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禮器。
〔24〕璆璧:璆,美玉之意;璧,一種扁平、圓形且帶孔的玉器,二者都極其珍貴。
〔25〕顧:但是。
〔26〕覘:評量、測量。
〔27〕獵:搜求,追求。
〔28〕鈍:遲鈍、笨拙,此處意為緩慢之意。
〔29〕百工:中國古代掌管營建製造的工官名稱,後成為各種手工業者和手工行業的總稱。
〔30〕南洋勸業會:我國曆史上開辦最早、規模最大的全國性博覽會。其宗旨是“開風氣而勸工商”“以振興實業,開通民智”。張謇在敘中誤將時間記為“宣統元年”。
〔31〕駢羅百貨,俾厲以磨:駢羅,聚集;俾,使達到某種效果;磨,磨閤。此處意為:聚集各種貨品,以便於眾人能夠更好地相互磨閤,達到更高的水平。
〔32〕部:指清朝時的農工商部。
〔33〕《意大利後象》:指瀋壽在宣統三年(1911)綉成的《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清政府將其作為國禮贈送給意大利。
〔34〕屬彆:鑒彆。
〔35〕精覈():仔細對照審核。
〔36〕假藉:寬容,容忍。
〔37〕翕然:一緻稱贊。此處是指對審查結果心悅誠服。
〔38〕果:飽足;充分的。
〔39〕延:聘請。
〔40〕叩:詢問,請教。
〔41〕紛紜連:多而雜亂,變化不斷。
〔42〕間:同“閑”,空閑時間。
〔43〕放真:放,同“仿”,模仿。放真,即模仿真實的物象。
〔44〕攝影:此處是指寫實而非一般的攝影相片。
〔45〕善:愛惜。
〔46〕程:法度,法規。
〔47〕浮漚霅電:浮漚,水泡;霅,倏忽之意。浮漚霅電,比喻時間短暫。
《尚書·虞書》中提到彩繪和彩綉,這是關於刺綉最早的記載。孔安國的《尚書傳》中將、綉定義為:為細葛布,綉為五色紋樣。而鄭玄則把解釋為刺,認為與綉是一迴事。賈公彥注釋《考工記》時,主張以鄭玄的說法為準,在道理上說得通。漢代時《周禮》中的《司空》篇早已佚失。西漢景帝時,河間獻王劉德以《考工記》補入《周禮》,代替瞭《司空》篇的位置。《考工記》記載瞭周代的重大科學技術,書中在最後部分提到瞭在織物和衣服上描繪圖案的方法,並詳細記載瞭彩繪和彩綉的顔色。《詩經》中贊美周公時提到綉裳,贊美秦襄公時也提到綉裳,甚至在調和諸侯間友好關係時,被作為禮物的六種玉器中,成對的虎形玉器也要用刺綉來搭配。由此可知,周代刺綉的紋樣都是虞舜時代流傳下來的。漢唐以來,關於刺綉的言論很多,但卻未能形成一傢之言。其間也齣現瞭世人所熟知的三國時期吳國的趙夫人、魏國的薛靈蕓和唐代的盧眉娘。但薛靈蕓並不專攻刺綉,而盧眉娘的技法也沒有傳下來。近代在刺綉方麵值得一提的,要數上海顧氏露香園的刺綉。有人若得到一幅露香園綉品,都會把它和青銅彝鼎放在一起,像美玉一樣珍藏。但是其具體的刺綉方法是怎樣的,士大夫之類就不得而知瞭,甚至連擅長刺綉的綉女也難以參透。今世評量一個國傢,把美術成就當成文化水平的指針,而刺綉正是美術中的一個分支。
日本的刺綉,是在采取我國舊製的基礎上,又融閤瞭新的技法,創新後獲得瞭廣泛的傳播,發展迅速。而我國的刺綉事業與其他各種行業一樣,並沒有太大的進展。清宣統元年(實為清宣統二年,即1910年)召開瞭南洋勸業會,聚集各種貨品,供人們互相觀摩學習。而湖南、山東、江蘇、浙江的刺綉也從四麵八方聚集起來。這次盛會由我負責總審查,農工商部則派綉工科總教習瀋壽女士專門審查綉品。瀋女士從京城趕來,在會場上掛起瞭她綉的《意大利皇後愛麗娜像》,此綉精妙絕倫,世間絕無僅有。我當時偶然得到一幅露香園綉的董其昌書法屏風,拿來讓她為我辨彆真僞。瀋女士展開首麵便說:“這是露香園的綉品。”我問她是怎麼知道的,她說:“從針法便可以判斷齣來。”後來,我聽說她在審查綉品時態度嚴謹、一絲不苟,被淘汰的人沒有一個不服氣的,因此對她越發尊重。第二年,我送瞭一名女學生到京城嚮她學習刺綉。再過瞭一年,正逢辛亥革命,京城綉工科解散,瀋女士便去瞭天津,並以教授刺綉維持生計。我擔心她的技藝不能流傳於後世,便在南通女子師範學堂附設瞭綉工科,聘請她任主要職務,這纔慢慢和她熟悉起來。有時我會嚮她請教,但是刺綉的針法復雜多變,不容易掌握。不久,瀋女士生病,日益嚴重,我越發擔心她的綉藝不能流傳,便把我的住宅藉給她養病。在她病情好轉的間歇,我常常請教她刺綉的方法。瀋女士說:“我的刺綉方法不是誰傳授的,而是從小學習、長大後長期練習的結果,都隻是傳統的方法而已。在此過程中,我悟得刺綉的精髓應該逼真,事物都有它們的真實麵貌,應該在刺綉中得到還原。後來我見到歐洲的素描和油畫,發現它們都來源於捕捉到的真實影像。真實影像來源於光綫,光綫有陰陽嚮背,應當認真辨彆。我經常思考,將悟得的新道理運用到舊的方法裏,並逐漸有瞭突破。後來我到日本遊曆,觀摩他們的美術刺綉,迴來後又有所得。久而久之,就覺得天地之間各種各樣的事物形態,凡是我能看到的,都可以用針描繪,通過刺綉展現齣來。”聽瞭她的這番話後,我更加珍視刺綉工藝,沒想到一門小小的工藝,居然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內涵。瀋女士在刺綉方麵有如此的造詣和心得,我便請她講述刺綉的來龍去脈,包括其中的一物一事,一針一法,她都認真思考並詳細解釋,這時我便分門彆類地記錄下來。我每日記錄一二條或者兩三日纔記錄一條。然後依次整理章節內容,梳理齣她傳授的方法,難以傳達的內容則另外標注。記錄時,語言力求淺顯避免深奧難懂,以便能夠讓普通的女子領悟;技術上也希望讓學習刺綉的人有所參考,不敢流於荒誕。曆經幾個月,我終於完成綉譜初稿,在完善過程中仍不斷請教,細細審核,反復修改。如此一來,沒有一字不是我親筆記錄,也沒有一句話不是齣自瀋女士之口。
唉!泱泱中國,卻偏偏缺乏工藝方麵的書籍。學習技藝沒有心得的人說不齣什麼道理,語言沒有條理的人也不能記載成書,又或者記錄不實、太簡單或是不夠淺顯易懂,這些因素,都使人難以信服,更無法指導操作。身懷絕技的人一旦故去,技藝便會中斷。而技藝得不到流傳不都是因為這些原因嗎?自古以來,但凡能夠以一技成名的人,哪個不是匠心獨具,而又秉持瞭一種堅毅的信念。但是最後他們也如同泡沫雷電一樣消失瞭,留下的隻是一些生平事跡的疑惑,而不是他們深思熟慮、久經練習而得來的方法本領,這難道不是世人最大的遺憾嗎?刺綉這門技術就是這樣啊!我寫這篇序文,藉此機會來抒發古往今來的無限悲嘆,而並非隻是為瞭慰藉瀋女士的幽憂之情,迴報她傳授技藝的辛勞。瀋女士有獨到而足以傳世的技藝,因此我將她和她的技藝記入史冊,作為婦女的特例,題名為吳縣瀋壽。
張謇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