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尝试从“自然”出发重构1950-196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政治,所采取的具体路径是:聚焦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1956“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继续改造“内外自然”这一历史时期,以此一时期涌现出的新山水画、“大跃进”民歌壁画、“自然美”的争论以及社会主义新喜剧等文艺、美学实践为具体对象,考察其所呈现的独特文化—政治经验(国家建设、新人培养等)。在“自然”这一核心范畴下,本书将看似零碎、分散的文艺实践与美学论争重新整合在一起,使之呈现出“文化政治”的广度与强度,并在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获得意义的伸展:首先呈现隐藏在各种文艺实践与美学论述背后的核心线索——“自然”的重建(从外在的自然形象及其意义,到人的“自然本性”,再到作为“第二自然”的风俗世界的建构);其次追问这一重建过程遭遇到何种根本难题,以及这一难题对于今天中国的文化自觉与文化复兴有着何种启示性意义。
朱羽,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文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大学中文系。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思想,美学与批判理论。
原文见 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9-05/18/content_754795.htm?div=-1 □谢俊(清华大学中文系、世界文学与文化研究院 博士后研究员) 将一本研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的书定名为《社会主义与“自然”》,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个小心翼翼的论辩姿态。...
评分王钦(北京大学国际批评理论研究中心):自然、偶然性与文艺实践的限度——评朱羽《社会主义与“自然”——1950—1960年代中国美学论争与文艺实践研究》,本文原刊于《文艺研究》2019年第6期。 原文见:https://mp.weixin.qq.com/s/94YxuNXCnG5rBOLC0IYAsA
评分想要探讨一个具体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喜剧《五朵金花》,书中曾援引原作者的话:希望观众看完后,能够露出会心的微笑,能够真诚地爱着剧中人物,这样的作品也是喜剧。 但是奇怪的是,当后文继续分析“笑”的内涵的时候,却又对以上这一句话不再提及,而是转而“崇敬的笑”入手,...
评分林凌:治理视野下的新中国文艺实践再思考——以朱羽新著《社会主义与“自然”》为例 *原文刊于《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第4期 1980年代初,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冯光钰在《高校战线》杂志上著文,分享了自己应省、市一些单位之约,就如何对待港台流行歌曲问题、如何用健康音乐陶冶...
评分林凌:治理视野下的新中国文艺实践再思考——以朱羽新著《社会主义与“自然”》为例 *原文刊于《现代中文学刊》2019年第4期 1980年代初,四川音乐学院副教授冯光钰在《高校战线》杂志上著文,分享了自己应省、市一些单位之约,就如何对待港台流行歌曲问题、如何用健康音乐陶冶...
功力了得。真的牛逼。
评分虽然使用理论的方式(理论与文本材料、政治话语之间的连接)还有生硬和过度的地方,或者说几套术语关系在使用中需要再考量,但不得不说这种研究方式我太喜欢了。我理想的社会主义文艺就应该这么研究。
评分时隔八个月重读一遍
评分功力了得。真的牛逼。
评分超级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