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悉达多是德学俱优的婆罗门之子。为了追求自我的价值和自我的真理,他离开了婆罗门家庭,孤身一人开始了求道之旅。他的人生经历了爱情、成功等尘世生活所能企及的物质和欲望,但是随之而来的精神的巨大空虚却让他对自己极其厌恶和鄙视。在与珈玛拉最后一次欢爱之后,他抛弃了自己所有的世俗的一切。经过几乎一生的追求,悉达多终于体验到万事万物的圆融统一、所有生命的不可摧毁的本性,并最终将自我融入了瞬间的永恒之中。
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20世纪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是托马斯·曼心中“德国人中的德国人”,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黑塞获194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他享誉世界文坛的作品包括:《荒原狼》《悉达多》《在轮下》《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玻璃球游戏》等。
杨武能,翻译家。毕业于南京大学德语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主攻歌德研究。出版《浮士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格林童话全集》等经典译著三十余种,另有学术专著《三叶集》等。主编的《歌德文集》《海涅文集》等十余种译作影响深远,获“中国图书奖”等多项奖励。2000年荣获德国“国家功勋奖章”,2001年获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奖金,2013年获得德国颁发的“歌德金质奖”。
(以防万一,再次强调,这个悉达多不是佛陀,只是黑塞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所领悟的也不是佛教的教义。) 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至今为止我看了最多遍的一本书,市面上能搜集到的译本,我都买了看了,仍然每读每有新收获。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评分与佛洛依德拥有达利、茨威格等艺文界实践追随者,还能搭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狂做佐证的风光不同,荣格神秘主义的精神分析理论,略略显得有些寂寞。好在他有黑塞。 黑塞和荣格都是清隽瘦长型,内倾型人格,德语文化背景,自然崇拜,神秘主义倾向,早期童年生长环境宗教氛围浓厚...
评分这本书可以说很容易读,因为有流畅无比的行文和水平很高毫无痕迹的翻译,再加上作者本身平易近人的语言以及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栩栩如生的心理描写,很容易让人有代入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一口气读下来,似懂非懂很容易。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并不好读。要懂得悉达多的每...
评分(以防万一,再次强调,这个悉达多不是佛陀,只是黑塞小说中的男主角,他所领悟的也不是佛教的教义。) 1. 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是至今为止我看了最多遍的一本书,市面上能搜集到的译本,我都买了看了,仍然每读每有新收获。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的时候...
这一本好像可以和奶奶一起读。
评分9102年末尾,我对佛教的感悟,是通过100年前一个德国作家,得到更深体会的。
评分2019.6.19 讲述的思想与理论对我来说有些深奥和晦涩,的确不是很能理解,但单纯从主人公一生悟道的经历故事来看,真的很有传奇色彩!
评分能感受到黑塞诗化的叙述,翻译实在是不尽兴。而且翻译自称自己对佛学不通。所以这样的选择各有好处吧。作者最后推荐的两位张姓老师的黑塞评论和导读是不错的文学评论。如果想从文学和哲学的角度来看读的话,张佩芬老师的悉达多可读。
评分黑塞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已经是一位来自东方的仙风道骨的智者老头。悉达多从出走到质疑一切到寻找自我,然后堕落沉沦,最终悟到真谛,与其说是其成佛的故事,不说是我们每人必将要走的成人之路。被两处宏大的叙事场面触动到;一个是悉达多在河流里倾听到一切,走出了苦难“当悉达多全神贯注地倾听着这河流之声,倾听着这支包含千百种声音的交响诗,不管是烦恼也罢或是欢笑也罢,这时他的心便不会束缚于某一种声音,而是将他的自我融人进了倾听之中,于是便听见了一切,听见了整体,听见了统一 ,于是这由万千音响组成的伟大交响共鸣便凝结成了一个字,这就是‘唵’,意即为:圆满完美。”结尾处,果文达亲吻悉达多的额头,看到生命在上面进行的所有刻画,我和果文达一样忆起了一生中曾经爱过的一切,曾经视为珍贵和神圣的一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