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描述文官與武官政治權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長過程入手,分析導緻雙方在文化認同上由模糊轉變為嚴重對立的因素。權力爭奪是導緻文、武官之間關係緊張的主因。為瞭爭取君主的重視,文士將武人描述為貪婪無知,而強調自身具有學養、道德的重要性。隨著文官權力自後周、北宋逐步擴張,文士對武官的歧視日益加深,並透過製度的規範,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轉換。文、武官對立因而成為宋代政治上無解的難題。
【編輯推薦】
作者用法國年鑒學派的方法論,對安史之亂後唐代文、武勢力的消長,以及文士對軍隊、戰爭的態度等問題進行瞭討論,並從權力結構與文化認同的角度對唐宋之際的文武關係做瞭深入分析。
方震華祖籍上海,1966 年生於颱灣颱南。颱灣大學曆史係學士,颱灣師範大學曆史所碩士,美國布朗大學曆史係博士,現任颱灣大學曆史係教授。研究領域以唐、宋時期政治、軍事史為主,尤其關注軍隊體製、文武關係、戰爭敘事與夷夏關係等議題。
晚明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常常惊叹于中国一种特殊的制度——“文治”,在当时的世界各地,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完全依靠文官体系来治理国家,军事贵族、诸侯、武将则要么不存在,要么服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文人士绅的指令。这就极大地消弭了内部战乱的可能性,减少了战争频率...
評分去年末拜读王赓武先生《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甚惋惜王先生未及阐释后周至宋初的权力聚散过程。幸王先生在序言中叙及方先生《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一文,当时已拟美亚采买原版,随手检索国图,竟发现社科文献出版社已于18年12月出中译本。后一直关注此书发售情况,又...
評分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旁征博引,引用较多典籍佐证,观点也都阐明出来; 文和武孰轻孰重在唐宋是绕不开,北宋重文轻武的大前提是想跟唐朝反着来,受过藩镇割据的影响,赵匡胤削弱武官权势,提拔文官也能理解,从而北宋文化达到历史高峰,但另一方面又因为重用文臣,在边疆受到制...
評分 評分晚明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常常惊叹于中国一种特殊的制度——“文治”,在当时的世界各地,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完全依靠文官体系来治理国家,军事贵族、诸侯、武将则要么不存在,要么服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文人士绅的指令。这就极大地消弭了内部战乱的可能性,减少了战争频率...
文武之爭從唐宋可以延續到晚明,對明清易代都有重大影響啊。
评分直接讀結論即可,全篇都在自說自話。沒個案研究扯啥犢子呢!
评分通常而言,對於漫長時間綫的曆史類圖書都需要謹慎,廣度夠而深度不及淪為入門級讀物。本書是作者2001年論文的擴展篇,算得上是唐宋政治交替文官武將關係的理論梳理、概述總結,觀點更談不上新穎,引文考究可是沒有幾個突齣觀點,全文近三百頁熟識政治與戰爭史的看最後一篇結論即可,更意猶未盡地引齣宋朝文強武弱不均衡的話題窗口。泛泛而談,指齣事實現象。
评分原是作者2001年的博論,翻譯齣版已有些遲瞭,這些年對這段曆史、這個主題的研究旨趣也有些變化。不過曆史變遷的脈絡梳理得很清晰,還是很有參考價值。作者並未運用太多理論解釋,而更多旨在分析曆史現象,對史料相當嫻熟,也為後人研究同一問題開闢瞭路徑。
评分仿佛是一本唐宋之際政治變遷,隻不過用“文”“武”兩類來作為敘述綫索。西方漢學研究成分濃厚,多述而少論。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