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方震华
出品人:
页数:259
译者:
出版时间:2019-4
价格:68.8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32565
丛书系列:九色鹿
图书标签:
  • 历史
  • 宋史
  • 隋唐五代史
  • 唐宋
  • 政治史
  • 方震华
  • 隋唐史
  • 中国
  • 权力结构
  • 文化认同
  • 社会结构
  • 身份认同
  • 意识形态
  • 制度分析
  • 批判理论
  • 文化研究
  • 权力关系
  • 认同建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作者简介

方震华祖籍上海,1966 年生于台湾台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以唐、宋时期政治、军事史为主,尤其关注军队体制、文武关系、战争叙事与夷夏关系等议题。

目录信息

中文版序言
博士论文致谢辞
绪论
第一章 文武分途的序曲
唐代前期的“文武合一”
安史之乱后文官与武官的互动
第二章 武人权势的扩张(875-950)
黄巢之乱与中央权威的崩解
新王朝的建立与合法化
重建唐室的努力
战乱时代的再临
第三章 文武关系的转变(875-950)
武官的双重形象
文臣的地位与形象
文治传统的延续
第四章 文治政府的复兴(951-997)
统一帝国的恢复
文臣权力与地位的增长
外患威胁与武官的政治舞台
第五章 文臣的全面性胜利(998-1063)
绥靖政策与和平再临
武人权势的没落
不容挑战的文官优势
第六章 文武对立的深化
文武身份的二元对立
文官与武官的制度性区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才兼文武的追求
——唐代后期士人的军事参与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旁征博引,引用较多典籍佐证,观点也都阐明出来; 文和武孰轻孰重在唐宋是绕不开,北宋重文轻武的大前提是想跟唐朝反着来,受过藩镇割据的影响,赵匡胤削弱武官权势,提拔文官也能理解,从而北宋文化达到历史高峰,但另一方面又因为重用文臣,在边疆受到制...  

评分

很稳的一部作品,作者成书年岁较早,原作是用英文写的,历经周折后方有了中文版,是故书中保留着一些英文论文的特点,比如每个名字后的生卒年月和脚注的样式。 另外,有幸见到了方教授本尊,儒雅随和,讲座也有颇多启发;对谈吴铮强教授所提出的宋朝地缘政治的观点非常新颖。 ...  

评分

出将入相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典型的比如西汉初年的军功集团,马上打完天下以后,立马担任三公九卿诸要职,马下治天下。这个传统到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此后,朝廷开始有意识的抑制武人的权力,一方面,加强中央神策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太监监军制度,防止安禄山的悲剧...  

评分

出将入相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典型的比如西汉初年的军功集团,马上打完天下以后,立马担任三公九卿诸要职,马下治天下。这个传统到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此后,朝廷开始有意识的抑制武人的权力,一方面,加强中央神策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太监监军制度,防止安禄山的悲剧...  

评分

本书是作者博士论文,旁征博引,引用较多典籍佐证,观点也都阐明出来; 文和武孰轻孰重在唐宋是绕不开,北宋重文轻武的大前提是想跟唐朝反着来,受过藩镇割据的影响,赵匡胤削弱武官权势,提拔文官也能理解,从而北宋文化达到历史高峰,但另一方面又因为重用文臣,在边疆受到制...  

用户评价

评分

通常而言,对于漫长时间线的历史类图书都需要谨慎,广度够而深度不及沦为入门级读物。本书是作者2001年论文的扩展篇,算得上是唐宋政治交替文官武将关系的理论梳理、概述总结,观点更谈不上新颖,引文考究可是没有几个突出观点,全文近三百页熟识政治与战争史的看最后一篇结论即可,更意犹未尽地引出宋朝文强武弱不均衡的话题窗口。泛泛而谈,指出事实现象。

评分

通常而言,对于漫长时间线的历史类图书都需要谨慎,广度够而深度不及沦为入门级读物。本书是作者2001年论文的扩展篇,算得上是唐宋政治交替文官武将关系的理论梳理、概述总结,观点更谈不上新颖,引文考究可是没有几个突出观点,全文近三百页熟识政治与战争史的看最后一篇结论即可,更意犹未尽地引出宋朝文强武弱不均衡的话题窗口。泛泛而谈,指出事实现象。

评分

从文武关系的视角梳理了一遍史料

评分

典型的新瓶装旧酒,材料上没有什么新的地方,主要在于梳理出了唐宋之间文武关系变化的一个趋势,即文武官的区别由模糊转向明确。唐代后期文武官员各管一摊,但是黄巢之后朝廷必须依仗武官,武将运用军事权力争夺政治权力,文官扮演象征性、仪式性的角色,但文学仍然有着背后的文化影响。五代后期武将开始文儒化。文治权力的复兴在于后周两位皇帝以及宋太祖太宗四人的努力,中央有强大的禁军可以控制地方,并且一统全国,之后大量权力开始移交文臣,文武之间出现制度性差异以及不同的形象塑造。算是王赓武研究的拓展吧。

评分

就是简单的梳理,论证也都过于简单,平铺直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