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从描述文官与武官政治权力自唐末至北宋中期的消长过程入手,分析导致双方在文化认同上由模糊转变为严重对立的因素。权力争夺是导致文、武官之间关系紧张的主因。为了争取君主的重视,文士将武人描述为贪婪无知,而强调自身具有学养、道德的重要性。随着文官权力自后周、北宋逐步扩张,文士对武官的歧视日益加深,并透过制度的规范,阻止文、武官身份的转换。文、武官对立因而成为宋代政治上无解的难题。
【编辑推荐】
作者用法国年鉴学派的方法论,对安史之乱后唐代文、武势力的消长,以及文士对军队、战争的态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从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唐宋之际的文武关系做了深入分析。
方震华祖籍上海,1966 年生于台湾台南。台湾大学历史系学士,台湾师范大学历史所硕士,美国布朗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领域以唐、宋时期政治、军事史为主,尤其关注军队体制、文武关系、战争叙事与夷夏关系等议题。
出将入相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典型的比如西汉初年的军功集团,马上打完天下以后,立马担任三公九卿诸要职,马下治天下。这个传统到安史之乱是个分水岭,此后,朝廷开始有意识的抑制武人的权力,一方面,加强中央神策军的力量,另一方面,建立太监监军制度,防止安禄山的悲剧...
评分 评分去年末拜读王赓武先生《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甚惋惜王先生未及阐释后周至宋初的权力聚散过程。幸王先生在序言中叙及方先生《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一文,当时已拟美亚采买原版,随手检索国图,竟发现社科文献出版社已于18年12月出中译本。后一直关注此书发售情况,又...
评分晚明来华的欧洲传教士,常常惊叹于中国一种特殊的制度——“文治”,在当时的世界各地,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完全依靠文官体系来治理国家,军事贵族、诸侯、武将则要么不存在,要么服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的文人士绅的指令。这就极大地消弭了内部战乱的可能性,减少了战争频率...
评分去年末拜读王赓武先生《五代时期北方中国的权力结构》,甚惋惜王先生未及阐释后周至宋初的权力聚散过程。幸王先生在序言中叙及方先生《权力结构与文化认同》一文,当时已拟美亚采买原版,随手检索国图,竟发现社科文献出版社已于18年12月出中译本。后一直关注此书发售情况,又...
今人常诟病中国文化自宋以后的抑武积弱,但往往不解,实乃唐宋变革间残酷政治社会现实的一大修正,起于体制,浸入文化。梳理清楚此阶段文与武的势力消长,是非常有意思的题目,遗憾尚有浮于流表之感,大有空间可深入。此外,有些基础史实上的硬伤,如宋太祖灭楚、闽,不准确。
评分文武之争从唐宋可以延续到晚明,对明清易代都有重大影响啊。
评分仿佛是一本唐宋之际政治变迁,只不过用“文”“武”两类来作为叙述线索。西方汉学研究成分浓厚,多述而少论。
评分著者是Richard Davis的学生,01年的老书没有什么新内容,与《祖宗之法》的二到四章多重复。
评分读来有种复述唐宋政治史的机械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