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甲午战争》以袁世凯、李鸿章、日本的陆奥宗光、朝鲜的金玉均为中心,以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为始,详细讲述了自朝鲜的壬午兵变到甲申政变,从日本处心积虑发动战争到最后李鸿章出面收拾残局,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整部小说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作者引用大量史料,客观地描写了那个特殊时代不同利益团体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刻画出垂老的晚清是如何被青春萌动的明治日本打败的,引发读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追问。在这场战争中,中日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内幕?朝鲜又扮演了怎样的关键角色?
陈舜臣
华裔日本作家,“日本小说界无出其右者”,日本文学史上首位“三冠王”,在日本历史小说创作领域与司马辽太郎并称双壁。他通晓日语、印度语、波斯语、汉语、英语五种语言,作品常呈现无国籍的宏观视野。他的历史作品因加入了推理的成分而自成一派,一次次掀起阅读中国史的热潮。
其代表作有《甲午战争》《三国史秘本》《中国的历史》《太平天国兴亡录》等。
“甲午战争”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这令我联想到自己与年青同事的关系。作为一个有几十年工龄的老人,动辄“想当年”,吃老本、无法接受新知识,真正是前浪死在沙滩上。就象一个80岁的拳王,面对一个20岁的青年,其失败是毫无悬念的。只是死要面子,没有世界眼光,不晓得埋头苦...
评分读陈舜臣先生的书,如果联系起来,可以看到他那颗心。联系到他的生平,我愈来愈感到中国传统的魅力。 其实,这本书是我建国60周年时近现代史读书计划的一本。如今完成的有杨奎松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1和2),张鸣的《北洋裂变:军阀与五四》。以前读过的书...
评分这本书写的淡而无味,但是从这本书中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这段历史。lsishuo对中国而言,这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这场战争很奇怪,用书中的一句话一句话来说,这场战争更像是李鸿章一个人和日本作战,陆军是他的淮军,海军是他的北洋水师。从书中来看,那时的清政府已经远远落后...
评分这本书的日本版名字叫《大江不流》,虽然是用日文写的,但是作者却主要是站在中国人的角度来描述这段历史。作者用了一半的篇幅描绘了甲午战争爆发的背景,从壬午兵变,丁汝昌和袁世凯进入朝鲜诱捕大院君开始,再到朝鲜开化党借助日本的力量,发动甲申政变,后被袁世凯击败,金...
评分读完陈舜臣的《甲午战争》,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可思议,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此时距离日本明治维新不过三十余年,而经过曾国藩、李鸿章亲手调教的湘淮两军骨干犹在,却不能撼动日军分毫,其中缘由,值得好好分析一番。 陈志武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政治制度才是核心竞...
2020/1 虽然是小说体,但引用了很多文史资料,完全可以当做正史来阅读。很详实的背景资料。人物众多加上时间线的繁琐,但写得思路非常流畅,阅读感很棒。情感上也没偏重,对于人物的描写都很善意,喜欢这种温润不高傲的看待历史的态度。
评分青山沉睡,大江不流。作者让我们从朝鲜的视角了解了甲午战争的历史姻缘。落后就要挨打,在列强纷起的时代,这是改变不了的命运。清军的腐败注定了战败是必然的结局。是日本敲醒了沉睡的中国老帝国,但是时代演变,社会进步,注定清朝终将画上句号,中国的历史将由其他中国人民书写。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感恩中国如今越来越强大。
评分实际上,日本也是倾全国之力进攻中国,也到了强弩之末,但以日本的军事实力攻入北京,可能没有问题,但消灭清政府,一个混乱的中国对日本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日本也想尽快签订停战条约。 而清政府也知道,不签字就是亡政府,签字就是亡国,所以不得不签。 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
评分我所受的教育对这段历史其实误解很大,对于袁,对于李,从不同的角度多多理解,才能更真实还原历史
评分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叙述方式,要是去掉大量的对话和心理描写看上去就会可信很多,当然我并不是说它不可信。读到临战之时“镇远”和“定远”加起来只有3发炮弹时,真是感到滑稽又沉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