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嚮

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嚮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商務印書館
作者:周星
出品人:
頁數:1021
译者:
出版時間:2018-4
價格:158.0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100159722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治理智庫叢書·民俗學書係(2018)
圖書標籤:
  • 民俗學
  • 社會學
  • 人類學
  • 本真性
  • 2018
  • *北京·商務印書館*
  • 政治學、人類學與社會科學
  • 中國社會治理智庫叢書·民俗學書係(2018)
  • 民俗學
  • 現代民俗學
  • 文化研究
  • 社會人類學
  • 文化傳承
  • 民間文化
  • 地域文化
  • 傳統文化
  • 文化變遷
  • 中國民俗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圍繞“民俗主義”、“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學”幾個核心概念,匯聚瞭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有典型意義的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其中既有譯自德國、日本、美國的關於此問題的著名學者的論文,也收有中國學者關於相關問題的有價值的討論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開發錶過的或者首次譯介的。

本書分六個單元:一、民俗主義與德國民俗學;二、民俗主義在日本;三、民俗主義在中國;四、民俗主義與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學;六、追問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著者簡介

周星,日本愛知大學教授,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

王霄冰,中山大學中文係、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中心教授,民俗學專業博士生導師。

圖書目錄

導言: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嚮
第一單元 民俗主義與德國民俗學
論當代民俗主義
民俗主義作為民俗學研究的問題
關於民俗主義批評的批評
民俗主義
民俗一民俗保護一民俗主義——趨勢、疑點與提問
民俗主義再檢省
民俗主義與德國民俗學
第二單元 民俗主義在日本
從民俗主義看今日的民俗文化——來自德國民俗學的視野
民俗文化的現在——從民俗主義思考現代
普遍存在的民俗文化
節祭和舞蹈的地域文化——地方博覽會和民俗主義
民藝與民俗——作為審美對象的民俗文化
鄉土玩具的視野——愛好者們的“鄉土”
喪葬禮儀與民俗主義
民俗學與觀光
民俗主義:日本民俗學的理論探索與實踐——以《日本民俗學》“民俗主義”專號為例
日本現代民俗學的“第三條路”——文化保護政策、民俗主義及公共民俗學
第三單元 民俗主義在中國
民俗主義的興起、普及以及影響
“民俗主義”概念的含義、應用及其對當代中國民俗學建設的意義
民俗主義的時代——民俗主義理論研究綜述
“民俗主義”及其差異化的實踐
中國民俗學:從民俗主義齣發去往何方?
創意與“變臉”:創意産業中民俗主義現象闡釋
“農傢樂”與民俗主義
民俗主義視野下的信陽民歌
浙江紹興大禹祭祀文化的民俗主義考察
民俗主義在當代中國
第四單元 民俗主義與本真性
僞民俗的製造
關於僞民俗和民俗主義的備忘錄——以美國民俗學的討論為中心
文化政治學:民俗學的新走嚮?——兼論鍾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學”
民俗學與本真性
從體驗到錶徵——科學探尋本真性的開端
文化本真性:從本質論到建構論——“遺産主義”時代的觀念啓濛
民俗文化的遺産化、本真性和傳承主體問題——以浙江衢州“九華立春祭”為中心的考察一
第五單元 公共民俗學
美國公共民俗學:曆史、問題和挑戰
誤分為二:民俗學的學院派與應用派
想象公共民俗
美國公共民俗學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啓示
公共民俗學的可能性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運動和中國民俗學——“公共民俗學”在中國的可能性與危險性
“一國”的文化共享:《中國年俗》的民俗國傢化過程探究
第六單元 追問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現代日常生活的誕生——以1962年度厚生白皮書為中心
追問“理所當然”——北京市高層集閤住宅的生活及生活世界的變遷
生活革命、鄉愁與中國民俗學
再問民俗學“生活世界”概念的理所當然
中國民俗學的新時代:開創公民日常生活的文化科學
追問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東亞民俗學者的新探索
編著譯者簡介
後記·鳴謝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民俗主義”的核心在於到底是指嚮民俗的應用還是學術研究的概念化。持批評意見的強調“去語境化”、商業化和缺乏主體性,持肯定意見的強調民俗內化的傳承、變遷過程以及群體意識的再建構。本真性指嚮的是建構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民俗觀念差彆,在於探討民俗的起源和類型化,而公共民俗學指嚮的是民俗學的應用和開放的創造再生,指嚮的是學術與應用的公共性和大眾化,而非公共化的、本質化的民俗。不管是跟隨技術變革朝前看還是追求平等眼光嚮下,民俗主義最終仍然是接近日常生活的當代途徑:不論是描述性的現象還是學者的理論方法,我們應該接納與直麵現代社會,持續追問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

评分

“民俗主義”的核心在於到底是指嚮民俗的應用還是學術研究的概念化。持批評意見的強調“去語境化”、商業化和缺乏主體性,持肯定意見的強調民俗內化的傳承、變遷過程以及群體意識的再建構。本真性指嚮的是建構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民俗觀念差彆,在於探討民俗的起源和類型化,而公共民俗學指嚮的是民俗學的應用和開放的創造再生,指嚮的是學術與應用的公共性和大眾化,而非公共化的、本質化的民俗。不管是跟隨技術變革朝前看還是追求平等眼光嚮下,民俗主義最終仍然是接近日常生活的當代途徑:不論是描述性的現象還是學者的理論方法,我們應該接納與直麵現代社會,持續追問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

评分

“民俗主義”的核心在於到底是指嚮民俗的應用還是學術研究的概念化。持批評意見的強調“去語境化”、商業化和缺乏主體性,持肯定意見的強調民俗內化的傳承、變遷過程以及群體意識的再建構。本真性指嚮的是建構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民俗觀念差彆,在於探討民俗的起源和類型化,而公共民俗學指嚮的是民俗學的應用和開放的創造再生,指嚮的是學術與應用的公共性和大眾化,而非公共化的、本質化的民俗。不管是跟隨技術變革朝前看還是追求平等眼光嚮下,民俗主義最終仍然是接近日常生活的當代途徑:不論是描述性的現象還是學者的理論方法,我們應該接納與直麵現代社會,持續追問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

评分

“民俗主義”的核心在於到底是指嚮民俗的應用還是學術研究的概念化。持批評意見的強調“去語境化”、商業化和缺乏主體性,持肯定意見的強調民俗內化的傳承、變遷過程以及群體意識的再建構。本真性指嚮的是建構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民俗觀念差彆,在於探討民俗的起源和類型化,而公共民俗學指嚮的是民俗學的應用和開放的創造再生,指嚮的是學術與應用的公共性和大眾化,而非公共化的、本質化的民俗。不管是跟隨技術變革朝前看還是追求平等眼光嚮下,民俗主義最終仍然是接近日常生活的當代途徑:不論是描述性的現象還是學者的理論方法,我們應該接納與直麵現代社會,持續追問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

评分

“民俗主義”的核心在於到底是指嚮民俗的應用還是學術研究的概念化。持批評意見的強調“去語境化”、商業化和缺乏主體性,持肯定意見的強調民俗內化的傳承、變遷過程以及群體意識的再建構。本真性指嚮的是建構主義與本質主義的民俗觀念差彆,在於探討民俗的起源和類型化,而公共民俗學指嚮的是民俗學的應用和開放的創造再生,指嚮的是學術與應用的公共性和大眾化,而非公共化的、本質化的民俗。不管是跟隨技術變革朝前看還是追求平等眼光嚮下,民俗主義最終仍然是接近日常生活的當代途徑:不論是描述性的現象還是學者的理論方法,我們應該接納與直麵現代社會,持續追問日常生活的現代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