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推荐
既有学术著作锐利的透视,又有散文诗样耐人寻味的气韵,是《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在李白研究领域成为常青树的原因,也是李长之众多学术专著仍然活跃至今的原因。——于天池
编辑推荐
本书开风气之先,在李白研究的角度、方法上做了突破性尝试。以人格分析的视角,追寻诗人“生命的流露”。全书文气连贯,避免分割考证,而是“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
内容简介
本书以李白的游历生活为经,以李白试图摆脱凡俗羁绊的精神为纬,形成有道教气质的诗句,深入体察诗仙李白的充溢的生命力以及内心之痛苦,解析其诗歌中的豪气和语言风格的形成。作者李长之以“生命和生活”概括李白的本质,认为诗人对命运的抗争集中在希望保留住现世上,而其痛苦之源却是现世的终归无法保留。作者以锐利的观察,辅以设身处地的理解,刻画出鲜活灵动的李白形象。本书名为《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是作者李长之先生在上世纪30年代完成的作品,至今仍为李白诗歌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参考书。
李长之(1910-1978),初名李长植。生于山东省利津县。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先后在中央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任教。是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学者,在文学批评和古典文学研究领域造诣尤深。出版有《夜宴》、《鲁迅批判》、《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批评精神》、《文艺史学和文艺科学》、《西洋哲学史》、《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迎中国的文艺复兴》、《中国文学史略稿》等二十余种专著,六百余篇论文。 编辑推荐 : 本书开风气之先,在李白研究的角度、方法上做了突破性尝试。以人格分析的视角,追寻诗人“生命的流露”。全书文气连贯,避免分割考证,而是“深入于诗人世界中的吟味”。
最先认识李白源于那首口耳相传的《静夜思》:床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词句很美,意境却幽远,苍凉。儿时只知背古诗词,对其中蕴 悲情不甚了了。年岁渐长,随着阅历的增长,李白这位被学者公认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一生让心底产生了远隔时代的共情。...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唐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座高峰。终唐一世,为人称道的诗人数量在整个古代难有其匹,可谓群星闪耀,光芒夺人。众所周知,唐代有很多知名的双人组合,比如元白,指的是元稹和白居易。王孟、高岑、刘柳、小李杜,无不声名赫赫。我们公平而论,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却非李杜莫属。双峰...
林语堂说,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李长之说,不知道爱李太白的人,应该快快死掉吧,因为他的生命早已枯萎。 李白是永远青春着的狂人,李白是生活与生命本身。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
评分「不知道爱李太白的人,应该快快死掉吧,因为他的生命早已枯槁。」
评分李白的一生,在出世与入世中自我矛盾,在主动的理想和被动的现实中痛苦。
评分李白是道教的、现世的。后一点让我非常意外。不过作者详细说明了李白生前求富贵和功名的心态。作者对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评价可谓是点到根上了。“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李白的孙女嫁为农家妇,和诗粉官员的对话让人恻忍。
评分“李白的两位孙女觉得他祖父是喜欢青山的,便请求范传正为她们帮忙,要把李白改葬。范传正立刻允许了,以元和十二年(公元八一七年)正月二十三日把李白改葬在旧坟六里以西的地方,北边就是青山,青山是谢脁曾筑屋幽居过的,所以又叫谢公山,在当涂县东南。李白一生所在文学造诣上顶服膺的人物是谢脁,所顶喜欢的地方就是青山,现在可以多少得到安慰了”。人生百年,何其所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