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修订版)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作者:陈万雄
出品人:
页数:223
译者:
出版时间:2018-3-1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8060754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思想史
  • 历史
  • 陈万雄
  • 中国近代史
  • 近现代史
  • 近代史
  • 目录学
  • |近代史|
  • 五四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思想史
  • 源流
  • 修订版
  • 中国近代史
  • 启蒙思想
  • 文学革命
  • 教育变革
  • 思想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五四新文化的源流(修订版)

陈万雄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3

ISBN:9787108060754 定价:42.00元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和意义的重要,不应太侧重于衡量当时知识分子所提出革新方案的成效性,而应正视他们能无所回避、勇于揭露要中国摆脱厄运、走向现代化所必须面对的全盘问题。只有到此地步,中国人对自己的困境才算有彻底的认识。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力量是近代中国第一代“近代知识分子”的代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代“近代主义者”。深重的民族危机的历史环境与适逢其会的历史仅见的教育背景,赋予这一代“近代主义者”强烈的历史性格。从这些历史性格去分析,可以折射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丰富的内容。

作者简介

香港著名出版人,1948年生于广东省东莞市。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毕业,1975年获中大研究院哲学硕士,1989年获香港大学博士学位。曾长期担任香港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和总经理,现任联合出版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主要著作《新文化运动前的陈独秀》、《历史与文化的穿梭》。

目录信息

序 言 001
增补版序 005
第 1 章 《新青年》及其作者 001
第一节 同人杂志时期 001
第二节 作者群的开拓 008
第三节 北京大学革命派的阵地 016
第 2 章 北京大学的革新力量 025
第一节 清末民初时期的北大 025
第二节 蔡元培的出掌北大 031
第 3 章 新文化运动倡导力量与清末民初的革命运动 053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倡导力量的形成 053
第二节 五四前倡导力量与政党政治 063
第三节 五四后倡导力量与孙中山的结合 069
第 4 章 五四运动在安徽 079
第一节 运动的发轫 079
第二节 运动的指导力量 085
第三节 启蒙者的角色 091
第 5 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反传统思想 109
第一节 清末的反传统思想言论 109
第二节 清末反传统思想与五四时期的渊源 116
第 6 章 清末民初的文学革新运动 123
第一节 清末的白话文运动 123
第二节 其他方面的文学革新活动 159
第 7 章 结论:革命家与启蒙者的双重角色 167
附录一:主要参考文献 172
附录二: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考 183
附录三:从新儒家的勃兴说起 191
附录四:吉野作造与五四运动 197附录五:评本杰明·史华慈编《五四运动的回顾》219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绝对是一本被忽视的书,作者搜罗之勤,引证之广,远迈时流。思想阔达,特重思想、人物之间之渊源脉络,新青年与甲寅之关系证据确凿,一校一刊之言尤为不刊之论,新文化的革命源流亦为发前人所未发之覆。北大的派系斗争潜流在著作中脉络隐现,惜不为后来者所重。绝非当下某些大...

评分

老先生案头工作还是做得很足的,是真正做学术的样子,值得学习。 憋着一股劲看到最后,就是想看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结论部分有言:“......除胡适个别人外,他们都是政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与清末民国间的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者、革命者和教育者集于...  

评分

绝对是一本被忽视的书,作者搜罗之勤,引证之广,远迈时流。思想阔达,特重思想、人物之间之渊源脉络,新青年与甲寅之关系证据确凿,一校一刊之言尤为不刊之论,新文化的革命源流亦为发前人所未发之覆。北大的派系斗争潜流在著作中脉络隐现,惜不为后来者所重。绝非当下某些大...

评分

绝对是一本被忽视的书,作者搜罗之勤,引证之广,远迈时流。思想阔达,特重思想、人物之间之渊源脉络,新青年与甲寅之关系证据确凿,一校一刊之言尤为不刊之论,新文化的革命源流亦为发前人所未发之覆。北大的派系斗争潜流在著作中脉络隐现,惜不为后来者所重。绝非当下某些大...

评分

老先生案头工作还是做得很足的,是真正做学术的样子,值得学习。 憋着一股劲看到最后,就是想看作者到底想说些什么。结论部分有言:“......除胡适个别人外,他们都是政治革命的积极参与者......他们大都与清末民国间的政治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学者、革命者和教育者集于...  

用户评价

评分

认识近代中国人探寻救亡之路有一种为人所普遍接受的观点,那就是革新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种观点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超越与差异,却易遮蔽彼此之间的承继关系。陈先生此书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充分有力的论据和有分寸感的观点说明,五四新文化是一脉相承于晚清的革命运动。这种承继关系表现在,一是思想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反传统、白话文等都在清末已勃兴),二是参与人士的重合。这批预身清末革命,又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科学大旗的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第一代“近代知识分子”。从晚清到五四,他们始终将救亡与启蒙的重任并举,而非将二者分作两途。

评分

以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为主,注重实证,没有作出更深入的论述,似乎是许多香港学人的特点。

评分

认识近代中国人探寻救亡之路有一种为人所普遍接受的观点,那就是革新是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这种观点注重各阶段之间的超越与差异,却易遮蔽彼此之间的承继关系。陈先生此书用简洁明晰的语言、充分有力的论据和有分寸感的观点说明,五四新文化是一脉相承于晚清的革命运动。这种承继关系表现在,一是思想内容的延续和发展(反传统、白话文等都在清末已勃兴),二是参与人士的重合。这批预身清末革命,又在新文化运动中高举起民主、科学大旗的知识分子是中国的第一代“近代知识分子”。从晚清到五四,他们始终将救亡与启蒙的重任并举,而非将二者分作两途。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觉得只有改良派才搞启蒙、革命派大多舞刀弄枪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借用所谓“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说,这本书所说的应该是“没有辛亥,何来五四”(二者在学术史上的关系还不太清楚)。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一直觉得只有改良派才搞启蒙、革命派大多舞刀弄枪的非专业人士来说,这本书还是很有启发性的。借用所谓“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之说,这本书所说的应该是“没有辛亥,何来五四”(二者在学术史上的关系还不太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