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 余华对三十余年写作经历的回首和思考
《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作家如何面对批评?……
★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全球的“游荡”经历
代表作在日韩出版后的不同命运;在中国举办新书交流会和国外有何不同?与读者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
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这是我读第一次读余华的书,不是那些热门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书。 本书总体编录的都是作者各地的演讲稿。初读此书,感觉余华思想独特,不人云亦云,中间都是他“夸谈”自己的书如何如何,在哪些国家出版,总感觉得意忘形,一度打算弃书,后来还是决定读完...
评分余华经常被说是很国际化的作家,但其实写的都是最“土”的中国事。也许有些人认为只有所谓阴暗面的题材才最容易吸引国外读者的眼球,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偏见,据某机构统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报道更多的是偏向正面的。不过话说回了,其实歌功颂德的小说估计在哪个国家也不会太有...
评分最近去书展看到了这本书,名字很吸引人,和这全本实际是讲稿的合集其实无关,但我觉得它符合余华的气质。 有恰到好处对时下一些浮躁风气和“作家”的针砭,但更多的是在讲阅读和写作,这也是我看重的地方。他说要怀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要向着困惑前进,我想做一个好的读者,或许...
评分本来,在天朝的所有作家中,余华是我唯一觉得可以拉出去的作家,可以拉出去跟爱丽丝门罗、麦克尤恩、巴恩斯、帕慕克等一众人比肩的中国作家。因为他特别明白,作家要干两件事情,一是要知道自己在写什么,二是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在读者眼里将是个什么。 年轻的时候喜欢贾平凹,觉...
近些年在各地演讲的集合,最近的一篇甚至是在读者拿到书的一个半月前。全面口语化,篇目之间也多有重复,就算带着“余华到底是余华啊”的心情看,还是有意犹未尽的感觉。不知是不是我手里这本单独的问题,印刷非常不好,墨在同一页里都有深有浅,纸张肯定是过不了多久就黄了。另外封底的作家介绍太过啰嗦了,竟把出版过余华作品的每个国家都印上去,成报菜名了。内容倒无大问题,余华思路的聪慧、心态的从容、谦虚、好学还有演讲时适度的口才,都能在字里行间看出来,就是书做的明显仓促。
评分就是个演讲稿合集,看一半就不太想看下去了,书名很唬人,只是第一篇讲稿的题目而已,后面很多内容还是讲写作出版的一些事情。
评分比上一本文集厚道点儿,虽然还是免不了大量的自我重复。讲稿的质量胜于散文,其实有一点可悲。余华为《兄弟》和《第七天》辩护了那么多,可一句“梦中情人”还是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事实:他已经没有更高的文学追求了
评分和上部杂文集一样,继续标题党。其实只有一篇文章和标题有关,其余不过是到各地演讲的集合。当然不差,只是写得太轻松了。引用书里的余华的一句自述:“我没有新东西可说了。”只能以不同的表达方式重复叙述。余华在《我们与他们》这篇中提到,当写作面对庞大的读者群时,作家是无法去考虑读者的。而这本书几乎就是一部粉丝向的有大量重复的边角料合集,粉丝们可以通过余华自己抖露的八卦了解:他去哪些国家开过讲座,参加过什么会议发过什么言,记者会采访他什么问题,最近在读什么书,他的作品最初如何发表,他的作品可以在哪些国家像热香肠一样被兜售……这些在演讲之后已然消散的、理应出现在豆瓣和公众号的文字既然被结集出版,就必须接受读者苛刻的审视。当然,继续在随笔中看到余华不凡的品味,《温暖》是小说,《音乐》是音乐,这部是电影。
评分《兄弟》十二年前在中国出版时受到很多批评,二〇〇八年出版法文版时,一位法国女记者采访我时对此很好奇,问我为什么《兄弟》在中国遭受到那么多的批评,哪些章节冒犯了他们。我告诉她有几个章节,首先是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窥,我还没有来得及说其他的,这位女记者就给我说起法国男人如何在厕所里偷窥的故事。这下轮到我好奇了,我说,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窥的故事发生在中国的“文革”时期,那是一个性压抑的年代,你们法国的男人和女人上床并不那么困难,为什么还要去厕所偷窥?她说,这是你们男人的本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