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19世纪的帝国控制》是萧公权先生的学术代表作之一,考察了19世纪清王朝统治中国乡村的政治体系,包括理论基础、措施和效果。
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乡村地区自然的社会组织划分和基层行政体系,即村、集市、乡镇的划分,保甲和里甲的行政分配和结构特色;第二部分考察国家控制乡村的统治体系,涉及保甲监控、里甲税收、社仓等灾荒控制以及乡约等思想控制系统的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讨论乡村控制的合理性及其效果,以及乡村对它的回应。本书附录有关里甲、粮仓等制度的珍贵资料。
作者简介:
萧公权(1897—1981),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台湾中研院首届院士。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1926年从美国留学归国后至1948年,历任或兼任燕京、清华、光华、华西等名校教授。1949年离台赴美,长期执教于华盛顿大学远东和苏联研究所客座教授,1968年退休。其主要著作有《政治多元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乡村》《宪政与民主》《康有为思想研究》《翁同龢与戊戌变法》等。
译者简介:
张皓,1964年生,贵州德江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张升,1967年生,广东阳春人,历史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此书实为立基之作。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中国乡村的组织、清廷对乡村实施控制的具体措施以及诸多措施的实际效用。书名副标题虽表明全书的讨论重点在19世纪,但也间有穿插清前中期、明乃至于唐宋的乡村控制手段、实际效果。总体而言,此书对如今学界盛行的区域社会史研究拥有极...
某些研究方法,以及对具体制度的讨论显然是过时了,但书中某些论断时至今日仍经得起推敲,以至于十一章结论部分显得极为惊艳,简直是大预言家。
评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评分余论:“共产攩政权在迥异的环境下,以不同的方式重复着清王朝统治者的失败经验。”
评分本书英文原版初版于1960年;2014年人大出版社出版英文影印版,收入萧公权全集第六卷;同年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繁体版。写完毕业论文后,终于有整块的时间通读这本大部头著作。萧先生的学养自不必说,二位译者的翻译亦做到了极致。如果单读文本,很难感觉到这是一本译著。全书信息量太大,通读一遍自然不够,还需更加细致的解剖阅读。无比遗憾的是,先生在结尾对中国农村未来命运的预言被后来的血雨腥风证实。萧先生论述展开的核心是强调帝国统治者与基层社会的天然对立(特别是清统治者),现在我们对清代乡村的认识已经修正了这种二元对立的观点。但如果我们反思这种认识,除了可以说受当时学界主流观点的影响,还能收获到什么呢?也许萧先生的余论多少解答了这个问题吧。
评分以史为鉴,尺度大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