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作者:丁亚平
出品人:
页数:845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0
价格:12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03956089
丛书系列: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
图书标签:
  • 电影
  • 中国电影史
  • 丁亚平
  • 电影史
  • 人大电影学
  • 中国电影
  • 电影史
  • 当代电影
  • 电影艺术
  • 中国当代艺术
  • 文化研究
  • 艺术史
  • 影视研究
  • 电影理论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是知名的理论研究者丁亚平多年的研究成果。《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追踪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变化,梳理和论述了中国当代电影的发展历程,视野宽广,考察细致。论著通过历史研究的方法,探索书写电影史的新的方式,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当代电影历史阶段的发展轨迹,当代电影各主要历史阶段的基本情况,主要电影人物、电影政策、电影文化成就,勾画了一部生动而清晰的中国当代电影历史。《中国当代电影艺术史(1949-2017)/中国电影艺术史研究丛书》注重历史的叙述与理论的评述相结合;反映了电影史学发展的新意识,新观念。

作者简介

丁亚平,1961年5月出生于江苏省大丰县。我国培养的首届电影博士。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曾多次赴香港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并担任主讲教授。独立承担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国家年度课题、国家重点项目;两次获批国家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及中国艺术研究院重点科研项目。主要成果:发表学术文章三百余篇。出版个人著作《艺术文化学》《影像中国(中国电影艺术1945—1949)》《老电影时代》《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影像时代(中国电影简史)》《中国当代电影史》等,共计12部。担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中国电影》、《电视艺术》主编。曾任文化艺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先后获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第10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优秀学术论文奖、第4届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一等奖、第5届中国高等教育影视学术著作一等奖、首届“飞天奖”论文评奖理论类一等奖。

目录信息

绪论
Ⅰ 电影政治与选择的限度(1949—1976)
第一章 电影:火焰与政治(1949—1955)
第一节 影像、声音和国家
一、砥砺前行与身份的分野
二、国家电影管理、“东影”的历史传承与《桥》
三、向人民学习与“人民的电影”
四、虚实相生:美国和苏联电影
五、电影指导与电影审查
六、“停映”和修改:《内蒙春光》《荣誉属于谁》《胜利重逢》
第二节 新的现实:接受、理解与适应
一、不完整的完整
二、孙瑜的《武训传》及其批判
三、艺术家、历史与政治
四、从夏衍到沈浮
第三节 电影的想象与转折
一、成荫、汤晓丹执导影片《南征北战》:在战争的世界寻找意义
二、欲望与想象:史东山的自杀
三、电影创作和跃升
第二章 电影书写与介入(1956—1965)
第一节 他者的镜语
一、“百花时代”:多题材、类型创作和电影的讨论
二、巴金小说改编的影片《家》
三、吕班的系列“讽刺喜剧片”“拔白旗”和“歌颂性喜剧”
第二节 存在胜于电影
一、新的链条:从“反右”、石挥之死到“纪录性艺术片”
二、影坛两次“井喷”:水华、崔嵬、凌子风、谢晋、谢铁骊等人的创作
三、反特片、儿童片与美术片
第三节 电影:在寻找和共名之间
一、广受国内观众注目的22大明星
二、叩问电影之路:理论的探索
三、电影史经典化:《中国电影发展史》的前因与后果
四、《红日》等片中的历史拟态
第三章 “文革”电影中的革命与影像(1966—1977)
第一节 电影的历史“向量”
一、革命的张力和“文革”的疯狂
二、电影的转折:“样板戏”的首亮相与“三突出”原则
三、《智取威虎山》的拍摄与谢铁骊
四、新闻纪录电影和洋为中用的《红色娘子军》
五、迷幻的激情
六、朱石麟与《清宫秘史》批判
第二节 重塑与激活
一、大师视角下的中国
二、第二批样板戏影片
三、“重拍片”和“文革”时期第一批故事片
四、故事电影《海霞》
五、一部电影引起一场政治风波
第三节 红色的视域与密码
一、《创业》事件:艺术与政治
二、江青如日中天之时
三、激发观众政治热情的电影《决裂》和《春苗》
四、在历史的通道上:“内参片”的意义
五、逝去的“英雄”:从《闪闪的红星》到《金光大道》
Ⅱ 电影文化、国家话语与社会现实(1977—1999)
Ⅲ 电影空间:电影艺术、社会与市场(2000年以来)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不是中国电影通史里有了?

评分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一部著作,有些内容与中国电影通史相同

评分

中国当代电影艺术的一部著作,有些内容与中国电影通史相同

评分

八百多页下来就写了一句话:超越好莱坞成为全球霸主,雄心壮志当然是好,但是过分的隐藏在所谓的和谐和谦逊下就是恶心人了。公平来讲,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写的还不错,除开一些必要的政策和牵强附会的解释外,建国后到第五代这期间的资料十分之详细,一些电影美学类型盛行的阐述也还到位,总体上来说差强人意。从千禧年开始的第三部分我真的就搞不懂了,影史的叙述和作者的评析是纯粹脱节的,这种脱节不是文本意义上的脱节,而是文笔上的脱节,丁先生好用复杂繁多的词汇来堆句子,而且这种写法似乎也不能让本就朴实无华的句子上升一个档次,或许在丁先生眼里这就是profession和unprofession的区别吧。前两部分的优点在这里荡然无存,一些资料的堆砌居然错误百出,看到称赞京城八十一号的时候确实不能忍了,为了写而写,没劲。

评分

资料翔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