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伴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暴发、土耳其民族主义的兴起,伊斯坦布尔成为各色人等聚集的地方,这些人包括试图争夺奥斯曼帝国遗产的各帝国的间谍,白俄难民,非裔亚美尼亚艺人,希腊移民女歌手,列夫•托洛茨基,海明威,当然还有凯末尔。而这些人都不同程度地与佩拉宫——这座伊斯坦布尔闻名遐迩的大酒店有关联。查尔斯•金通过描述这些或有名或无名的人物在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命运起伏,向读者展示了伊斯坦布尔在20世纪的历史变迁,讲述了这座名城所经历的现代化革新的实验。
查尔斯•金,美国乔治敦大学国际事务教授,活跃的全球事务媒体评论员。
宋非,女,译有《无情的革命:资本主义的历史》
看这本书,很容易想起民国时期的老上海,跟伊斯坦布尔有很多相似之处,感觉写出来会是一些更加精彩的故事。翻看《佩拉宫的午夜》的目录,感觉大上海对于每一章都有对应的故事。如果有空,我想写一部大上海的故事。 一、 大酒店 跟佩拉宫相似的应该是和平饭店,和平饭店坐落在外...
评分 评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伊斯坦布尔,可能是世界上少有的像万花筒一般变化的城市。查尔斯.金(Charles King)在《佩拉宫的午夜-现代伊斯坦布尔的诞生》中这样写到:“一波又一波的欧洲人以往日无法想像的身份来到伊斯坦布尔,他们踏上这片,不再是征服者,也不再是启蒙先驱,而是无...
评分写得好看。开篇尤其好。
评分在booking上竟然真的搜到了佩拉宫!作者因为游览土耳其的经历而产生了创作这本书的灵感,而这本书也让读者(至少算我一个)对远在伊斯坦布尔的佩拉宫有了无限憧憬。以前只觉得伊斯坦布尔横亘于亚欧大陆之间,这本书以接近生活史的视角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变迁、冲突与包容。读的时候想到《大饭店》和《莫斯科绅士》,其实这本书更接近以佩拉宫为出发点介绍了整座城市。土耳其和希腊、亚美尼亚的渊源和羁绊似乎比我想象的要深刻。
评分看了一点,太过琐碎,出掉了
评分3.5星吧,0.5给封面,-1给翻译。必须说一下我读书的心路历程:开始阅读到一战部分,昏昏欲睡,读了这句忘了上一句;但是看微博豆瓣一片好评,不服输,这次丢了手机关了音乐沉下心读,品出了滋味;联系同时代的近代中国,品读白俄十月革命后在土耳其街头的无措,翻看插页选美皇后的照片;因为每页文字密度太大,读上几十页又会不耐烦;寻找着阿婆的痕迹读完了,对土耳其的历史确实有了切实的了解。从这一角度来看,是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看了四分之一,居然《博斯普鲁斯的莫斯科》是我最能理解,最有共鸣的一章。我们都知道布尔什维克革命后贵族的流离迁移。看着过去的才华以新的方式被唤醒,餐厅、学院,如何生活下去。《君士坦丁堡》强制交换是为了校准国家有关宗教、种族和国籍的主线,条约迫使人们远走他乡,以后再也没有政府可以打着人民渴望解放的幌子宣战。算得上一种预防性的互惠流放。《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我最喜欢的文物修复与展现。最后有点强行点题,就是把土耳其的历史断续说一遍,适合我这种对它一无所知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