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斑,福建厦门人,1988年赴美留学。1993年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先后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新泽西罗格斯大学,现为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学术写作涉及文学、美学、历史、国际政治、电影及大众文化。主要著作《历史与记忆——全球现代性的质疑》(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4),《全球化阴影下的历史与记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与Ann Kaplan合编Trauma and Cinema(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与张旭东合译本雅明的《启迪》(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等。1997与2001年两次获美国人文基金学术研究奖励。
作者现任美国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历史的崇高形象——二十世纪中国的美学与政治》是其学术代表作。该书以“崇高”为切入点,沿中西比较路径,游刃于美学、哲学、文学、历史各“学”之间,探讨了中国二十世纪赖以塑造个人形象的种种美学手段,描述了美学与政治的纠葛,分析了关于崇高的丰盈的中国美学。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是一套汇集海外顶尖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代表作的学术丛书,本书则是斯坦福大学东亚系教授王斑最重要学术著作。王斑认为,美学和政治的纠葛,在中国现代历史上看,存在积极、消极的两方面。他并非崇高美学的热衷者,可他已领会过足够多的“崇高”感,回忆起来时常会感到尴尬,对于这种心理转变的勇敢追问,在《历史的崇高形象》中显得尤为可贵。书中还涉及了广泛的话题,如《红楼梦》、毛泽东诗词、弗洛伊德、张爱玲、思想解放等等,王斑都以优美雅致的文笔对其加以条理清晰的论述,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值得借鉴的是它对美学学科自身的检讨。作者宣称自己写作目的并非分析“崇高”在中国的流变史,而是分析研究“崇高”形象的这个学科本身,它本身的内部复杂性。正如书的副标题所提示的,美学从来不是纯粹的美学,至少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一直与政治纠缠在一起。 作者将王国...
评分本书值得借鉴的是它对美学学科自身的检讨。作者宣称自己写作目的并非分析“崇高”在中国的流变史,而是分析研究“崇高”形象的这个学科本身,它本身的内部复杂性。正如书的副标题所提示的,美学从来不是纯粹的美学,至少在二十世纪中国,美学一直与政治纠缠在一起。 作者将王国...
评分王斑老师的书对社会主义文化自身有所重视并予以开拓,“崇高”这个定位是有见地的,真的进入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话,比如毛泽东诗词、比如大跃进诗歌、样板戏、革命历史小说、文革歌谣、木刻画、国画改造,用“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关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一章...
评分王斑老师的书对社会主义文化自身有所重视并予以开拓,“崇高”这个定位是有见地的,真的进入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话,比如毛泽东诗词、比如大跃进诗歌、样板戏、革命历史小说、文革歌谣、木刻画、国画改造,用“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关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一章...
评分王斑老师的书对社会主义文化自身有所重视并予以开拓,“崇高”这个定位是有见地的,真的进入社会主义文化自身的话,比如毛泽东诗词、比如大跃进诗歌、样板戏、革命历史小说、文革歌谣、木刻画、国画改造,用“崇高”这个美学范畴来概括是非常准确的。 关于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一章...
现在看就没有很大的新意了,可惜。
评分此书是从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酝酿、思考写成的,因而染上那个时期浓重的躲避崇高、反崇高的情绪。……而然,如果我现在有机会重写这部书,我的倾向会跟原来不一样。2006年夏 新泽西
评分作为博士论文,大段引用太多,缺乏自己的观点。
评分理论太多
评分王斑老师的路子是对我口味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