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望书

后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幼棣,国务院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共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新华社高级记者,历任新华社国内新闻编辑主编、国内工业采访室副主任、教科文采访室主任、政治采访室主任、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副所长,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出版有《沉默的高原》、《珠宝王国探秘》、《中国世纪大灾变》等9部小说集、长篇报告文学集,其作品多次获奖。

出版者:中信出版社
作者:朱幼棣
出品人:
页数:260
译者:
出版时间:2008-1-17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8610375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朱幼棣 
  • 人文 
  • 文化 
  • 思考 
  • 后望书 
  • 社会 
  • 文化与历史 
  •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我们时常感叹:一些历史的风景正在淡漠中远去。然而在一些人的心中,人世沧桑,却总有些风景从不曾远去,甚至将永远存在。于是,我们选择回望。

回望已经毁灭了的天下第一关——潼关。那里,曾是一片古战场,风云迭荡、苍茫遥远;那里,是北方大风景的结点;那里,文物古迹遍地。

回望延承历史文脉,蕴涵古老深沉的中国城镇。回望长安街上的风景:绿岛、双塔与牌楼;回望中国文化的根脉:胡同与四合院。回望着,我们发觉,虽然往事已经如烟,但在那些穷街陋巷之中,仍有许多值得珍视的熠熠发光的瑰宝。

回望曾经的敦煌,祁连云重,远山雪飘,曾经的“塞外江南”如今发出了怎样的呼救;

从敦煌到罗布泊,跟随着作者的步履,踏寻过我国西北生态链条中最脆弱的这一段,历史的黄卷哗哗地翻得飞快。一切都如同眼前。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作者在后望书中从保护文化遗产加强人文关怀角度,以历史回眸的视角,对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三门峡水库、挽救敦煌月牙泉等重大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保护重要事件,进行了深刻分析和反思,反映了如何处理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处理兴修水利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两大重要课题,极具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吴晓波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 他是我当年在新华社时的同事,1990年初,我刚到新华社工作的时候,他在圈里就已经名重一时了。新华社多桀傲之辈,群人自全国各地啸聚北京,围炉阔论天下,每每面红耳赤,朱幼棣这时总是笑眯眯地躲在一旁,不动声色...  

评分

文/宝木笑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这样描述过柔石:“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而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些这模样的。”方孝孺和柔石都是浙江宁海人,宁海县原是老台州的六县之一,自晋武帝太康元年(...  

评分

文/Shirley 我未必热爱旅行,有时却迫不得已。旅途兜兜转转,江河湖海,名胜古迹,游得不少。三门峡、北京城、杭州城、武当山、河西走廊、敦煌、新疆和奉节县。这些地名,在游人眼中皆为热门的旅游景点,除此之外,貌似没什么内在联系。而在朱幼棣的《后望书》里,却将它们共...  

评分

文/严杰夫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自请离京,退居西安和洛阳编撰《通鉴》。由于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后世把这套书称为《资治通鉴》。事实上,以史为鉴,始终都是中国知识分子执守的一个重要传统。这种传统近可追溯到司马光,更远甚至可以追溯到孔子编修...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是艰难的,翻开就是满目历史黄沙滚滚,而这些黄沙至今不息。 读这本书,注定是要含着热泪去读的,而泪水过后,悲痛之余,是长长的怅怅的叹息,还应该有深深的反思。 同时,这也是一个恶补常识的过程。我深知自己的常识有多么的匮乏,我不知道原来北京是不缺水...  

用户评价

评分

太煽情了

评分

环境

评分

立意很好,有点专,不耐详看。趣味稍差,有深度。浏览数过。

评分

历史书里的鸡汤书。

评分

当人们已习惯于沉默,眼瞳已习惯高楼与大坝的“雄姿”时,作者用他的脚步和心,踏遍了书中提到的每一寸土地,抚摸着众多历史痕迹,追怀了无数的昔人旧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