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对我来说,父亲的世界永远不在了。”
《惜别》之后,止庵再作长序,与读者谈生死体悟。他曾在一个活动上说,惜别,所“惜”的是因“别”而终止的一个人的生活,事业,追求,以及别人与这个人相处的时光。这对于世界来说只是“之一”,对这个人和这段关系来说则是“一”,即全部。而《如面谈》里面,也讲了这回事。
全书分为“思想之什”、 “读书之什”、 “怀人之什及其他”三卷。“思想之什”包括十六篇随笔,讲述对人世、生命的思考,如议论性质的《生死问题》。“ 读书之什”二十篇,侧重对文人、文学的评述,其中张爱玲、鲁迅、周作人、杨绛所占分量较重。“怀人之什及其他”十九篇,是作者对故友亲人的追忆,字里行间充满亲友相处时的温情细节:病重时切磋诗选篇目,瓜豆荫凉里看书作文……这些回忆多很琐碎,却总是实实在在的。
止庵
作家,学者。周作人、张爱玲研究者。一九五九年生于北京。出版有《惜别》《周作人传》《樗下读庄》《老子演义》《插花地册子》《神拳考》等二十余部著作,并编订《周作人译文全集》《周作人自编集》《张爱玲全集》等。 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
《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止庵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止庵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
在生与死之间,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生,以为生才是希望,其实如果没有“死”的存在,我们也无法对比出“生”的灿烂。活着,本来不易,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过好每一天,止庵是我见过最深情的作家,在文字的操作中并没有过多的花哨,只是就事论事,就人论人的真实,不过,我觉得越...
评分《如面谈》里,我尤其爱《豆棚瓜架》这篇,老师写父亲给丝瓜浇水时的细节,为了使这些家伙长得繁盛,常登凳子上下,把雄花蕊上的花粉沾到雌花蕊上。夏天闷热,他们兄弟姊妹坐在瓜豆荫凉里看书、写诗作文,家里仿佛如《红楼梦》所写是结了一个社似的,他喜好文学,即自此始。 让...
评分作者止庵说这本散文集里的文章“大都写在父亲辞世后不久”,时隔二十年又增订重新,想必是被读者认可的。 个人认为:作者因中年失考而思绪澄澈,文思冷凝,下笔流畅,洋洋洒洒,创作此书。 下面我就每读一篇后的简短感悟罗列而出作为书评内容,这些内容有些可以看成“标题评论...
评分止庵在当代学者中,是一个略显低调的人。前几日,在与一些喜欢读书的同好交流时,提到止庵,基本所有的人都是一脸的茫然,既没有听过止庵,也没有读过止庵的作品,让人颇有一些意外。至于我,则是因为刚好有一段时间对义和团的历史有了兴趣,辗转找到了止庵的《神拳考》,细读...
文笔流畅,但书中第二部分关于读书的内容不是特别感冒,概因作者罗列的很多文章没有看过,无法对其点评有所共鸣。
评分这是我读的止庵的第十本书,最早读的是他的《周作人传》,是在十年前。现在想来,他的文章是由于很像周作人才吸引我的,不太一样的是,他写得比较能欣赏的还是文学的评论,或者说,主要也就是文学评论。于是,他与周作人的差距就这么的感觉慢慢的拉出来了。他出的书不少,有些集子有些杂。杂的意思是,有些文字有些唠叨,指的是那些编书的说明,一些在我看来也许是人情之作,还有一些,是关于古籍的文字考证。这方面的文字也有些有趣味的,可惜,读过钱钟书的《谈艺录》和《管锥编》之后,他的这些文章的味道也似乎是淡了几分。这么说下来,好像他的文章不值得读似的,但其实不是,因为有不少文章我还是挺佩服的,那样理解作者的心思,那样合适而妥帖的表达出阅读者的感觉,在当代写书话的人中是特别的突出的了,要不我也不会这么一本一本的读了。
评分知道止庵十几年,看他编的文集也十年了,却第一次读他的书,真是好。
评分知道止庵十几年,看他编的文集也十年了,却第一次读他的书,真是好。
评分止庵在评周作人及旁人的散文时,同时流露出了自己的喜好,文章应该抛弃“述而不作”,要有自己的思想,最高的境界是“平淡而近自然”“辞达而已矣”,他自身的文字也正是这般追求。也许是理工出身的缘故,也许如他自己所言“极爱学而知之”,善考据推敲,思维承接而缜密。再到怀人一章,虽然感情深厚,言语却平淡质朴,无多余笔墨,很是克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