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希特勒上颱後,像很多猶太裔作傢的命運一樣,茨威格的作品被列為禁書,他在薩爾茨堡的寓所也被搜查,這促使他決定心離開德國,開始瞭國外的流亡生活,本書即完成於顛沛流離之中。1934年5月茨威格緻信剋勞斯•曼說:“我現在打算寫鹿特丹的伊拉斯謨,他也是一位真正的人文主義者,他像今天一切具有人文主義思想的人遭到希特勒的迫害一樣,遭到馬丁•路德的非難。我想以伊拉斯謨為例,用大傢都能接受的比喻方式描述我們這種類型的人和其他類型的人。”這封信應該可以看成是茨威格寫作此書的心誌流露。身處黑暗年代的茨威格,藉著對伊拉斯謨,這位“在現實生活中沒有最終取得成功而僅僅在道義上保持瞭自己的正直的人” 的刻畫,將這位偉大的人文主義者輝煌與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動地呈現於讀者麵前。在茨威格的筆下,伊拉斯謨是一個“像工蜂一般勤奮的學者和一個思想自由的神學傢,一個敏銳的時代批評傢和一個溫和的教育傢,一個稍遜風騷的詩人和一個文采斑斕的尺牘高手,一個善於指桑罵槐說笑的人和一個弘揚人性的慈悲使徒”。
斯蒂芬·茨威格,於1881年11月28日在維也納齣生,自1919年至1933年生活在奧地利薩爾茨堡,1934年遷居英國,1940年獲得英國國籍,隨後在巴黎、紐約、巴西、阿根廷和烏拉圭等地短期逗留,做巡迴演講。1941年到達巴西裏約熱內盧,後移居巴西度假勝地彼得羅波利斯,1942年2月22日在該地和妻子一起自盡。
茨威格早年作為一個翻譯傢和詩人開始其文學生涯,翻譯法語詩人艾米爾·維爾哈倫等人的詩作,1901年齣版自己第一本詩集《銀弦集》。他創作的小說和撰寫的人物傳記以及《人類的群星閃耀時》膾炙人口,在讀者中的魅力經久不衰。在他身後於(1942)齣版的《昨日的世界——一個歐洲人的迴憶》,是世人瞭解歐洲文化的經典名著。
像伊拉斯莫这样自由,平和,独立的大儒历朝历代都有,古代的孔子,现代的胡适,只是他们在当世只能以文名,而无干预乎当朝,适之先生的大使工作许是个小例外。大众更易被路德这样激情,雄魄的英雄所激动,以暴制暴,周而复始。但欧洲已经走出这样的怪圈,愈发认识到伊拉斯莫的...
評分 評分伊拉斯谟,这位几乎快被世人遗忘的人文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在茨威格笔下复活了。伊拉斯谟一生崇敬人性、理性、宽容、博爱、良知,信仰神学却远见地讴歌自由意志、思想独立,他对真理怀抱信心,相信真理自身的持久影响力“一种认知一旦通过语言被世人知晓,然后必定会通过纯粹...
評分和平主义永远是古老的梦 文/By David Lee 很显然,茨威格会为伊拉斯谟,这个“如今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名字”的人写传记,肯定源于自己的内心反照,或许,在他看完关于伊拉斯谟的那些作品、书信和介绍后,他或许会觉得这简直是一个生活在十五十六世纪的茨威格。他们两人如...
評分在欧洲的时候,我们学校把所有海外学生统称为“Erasmus”。我当时也不清楚为什么这种海外交流项目要以伊拉斯谟的名字命名,但是看了茨威格写了一页就明白了。 伊拉斯谟,这个四海为家的人文主义学者,这个茨威格笔下“西方所有从事著述和创作的人当中第一个有欧洲意识的欧洲人...
1933年希特勒上颱,歐洲在狂熱的裹挾下嚮分裂和戰爭一步步走近,從一戰前的繁華走來的茨威格隻能從伊拉斯謨的經曆去尋求共鳴和慰藉,並且在未來走嚮瞭比伊拉斯謨更悲慘的結局。
评分“在一個通常毫無權利可言的時代,讀書是有教養者的唯一特權。”
评分這樣一種崇高的夢想大概曾經深受歡迎吧。
评分一個內心堅定的愛好和平卻被時代挾持逼迫著要求他站隊,發聲,論戰。難得的是,他永遠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什麼,並且隻為之而努力。
评分或許是精緻利己主義者的源頭之一。所謂的貴族精神、知識王國,無一不是架構在勞苦大眾頭頂上的彼岸世界。伊拉斯謨運氣好,要是生在19世紀,估計能被人噴到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