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19世纪三位杰出的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论组成。巴尔扎克生当拿破仑崛起的时代,尽管他并未投身这支东征西讨的大军,然而拿破仑横绝一世、君临天下的气概已深深注入他的灵魂,他必将以手中的笔征服世界。
狄更斯是英国文学传统的最高表现形式。然而在他的时代,英国早已失去伊丽莎白女王治下莎翁所感受到的强盛与活力,甚至曾经令拜伦、雪莱热血沸腾的理想主义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时代已不需要冒险,时代已龟缩到一个个平静、安逸的角落,狄更斯便充当了维多利亚时代市民阶层的代言人:大家读点滑稽故事,做点游戏解闷就行,英国小人物的谦逊朴实的生活在狄更斯笔下获得了如下午茶般的温吞诗意,并再一次成为欢快、惬意的宇宙。
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是俄罗斯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心灵描写的大师,作家独一无二创造性,便是他那精妙的笔触能深入到人类神经的每一处细枝末节,仇恨、爱情、欲念、虚荣、骄傲、谦卑、敬畏等情感中包含了无数的混杂物及中间状态,这些情感看似矛盾、对立,实则相通并随时可能相互转化,而现代人看似统一的人格所包裹的不过是稀烂、混沌的一团。通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眼睛,我们再也看不到人类神圣、单纯的灵魂世界了。
斯台芬•茨威格(Stefan Zweig, 1881–1942),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和传记作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茨威格出身维也纳富裕的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还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就前往法国、比利时游学。在比利时认识了现代派著名诗人维尔哈仑,在巴黎结交了在法国文坛享有盛名的罗曼•罗兰,后来又通过罗曼•罗兰结识了高尔基,通过书信往来结识了弗洛伊德并深受影响。创作诗歌、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创作反战的小说、剧本。上世纪20、30年代以出色的中短篇小说蜚声世界文坛,1934年流亡英国,1940年经美国流亡巴西。在此期间创作反对暴力,反对专政,反对纳粹的小说传记和自传《昨日世界》。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健康的心灵上路,往往需要三类人的扶持——导师、同伴和信徒。我曾经怀抱着对神谕的憧憬,梦想能在人世间寻求一位精神的长者,满怀希望地翻开那则寓言:一个平常的午后,维根斯坦敲开了罗素的门,“老师,您觉得我是天才吗?” 好在现实温和地笑了...
评分记得有人说过,一个健康的心灵上路,往往需要三类人的扶持——导师、同伴和信徒。我曾经怀抱着对神谕的憧憬,梦想能在人世间寻求一位精神的长者,满怀希望地翻开那则寓言:一个平常的午后,维根斯坦敲开了罗素的门,“老师,您觉得我是天才吗?” 好在现实温和地笑了...
评分 评分 评分接触茨威格的书,来自于小边的推荐,他在上阅读课时在他们学校图书室读到了茨威格的书,我才第一次知道这位以写传记出名的作家。去年读了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不过那时我还没有开始写读书笔记,所以这一次算是第一本读茨威格的书写读书笔记。 这本书外形很薄,给我的感觉时...
写陀的部分比纪德那本还厉害。。。
评分周日读完的,但一直不知道怎么写评价。巴尔扎克的炽热和博学,就好像把自己分成一段一段燃烧进每一部作品,火焰极盛起来,为了这一瞬间甘愿变成灰烬;狄更斯的人生像杨过,少年时千般委屈成年后扬眉吐气,读者们虔诚地把他送上神坛再给他铐一把枷锁,成就了他也限制了他;但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殉道般的大爱我还读不懂,那种对苦难的渴求让我害怕,那种剧情极致浓缩如同自由落体的刺激和上帝般对心理的精准描写都让我退避三舍。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让我慢慢来。
评分巴尔扎克的世界是社会,狄更斯的世界是家庭,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世界是个人也是众人。巴尔扎克通过他的仇恨,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他的救世主的热爱,把市民变得强劲有力,狄更斯则通过他的幽默,把这些人从他们沉重的尘世负担下解救出来。
评分巴尔扎克和狄更斯的篇幅加起来还没陀翁三分之二多还真是偏心呢…话说这书名误导性太强了还不如叫三大师颂更贴切…所以其实这本书就是茨威格发挥自己迷弟本色的散文诗篇,连个生平都不想好好说一遍…陀翁部分的赞美虽然绕来绕去的,但其实没有什么创见…看你夸得这么开心同为陀粉给你个四星吧。
评分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命使他痛苦,因为生命爱他,他爱生命,因为生命如此强烈地攫住他,在受苦之时,这个最最通晓一切的人才认识到感情的最强大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