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学从建筑与土地的关系入手,受到现象学和后结构主义理论的影响,在思想和方法,理论和实践中,借鉴多门学科,形成了跨学科(景观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材料学等)的研究方向,早已突破了地球本身的地质构造和自然生物的覆盖所产生的基础地形学,潜移默化地从多个角度改变了建筑设计的对象、方法和策略,成为近十几年来建筑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形学故事:景观与建筑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对于土地的阅读方法,并解释了目前地形学议题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进一步试图说明地形学议题中蕴含的现象学与后结构主义思想是推动其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且这一议题关注人地关系,在建筑与城市领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已购。这本粗粗看了,不懂的地方太多。。。 本书是作者针对如何跨越学科分野,用更为流动和多点的当代思考去整合景观与建筑学科的论文及讲稿集。但与一般性论文集不同,本书还地形般地呈现出某种或隐或显的结构。导言、第1章(作为框架的地构)、第2章(培育、建造与创造力)以及结语(微尘的伦理)更为哲学地在破解建筑与景观的学科对立第5章、第6章、第7章着眼于在历史中描述先人的地形认识和地形整修智慧。落脚点在诸如地景和建筑的“性格”、“场景”、“情境”的精辨上。而第3章更像是对设计过程自身的反思。第4章几乎可以独立地成为一部关于土地地形的小史诗。本书穿越了人们熟知的多个领域:建筑或景观的历史研究、古代和当代的土地伦理观、人类学与美学以及愈发多彩纷呈的存在哲学和现象学等。
评分毕达哥拉斯的老师讲过的一个故事像是捕捉所有关系和力的起源,他解释说,当宙斯往地下世界的女神头上扔下一张婚姻的纱时,这个世界就有了形状。披上面纱的行为带来的是除去面纱。有启发!
评分这本书应该叫做《场所、自然、建筑与透明性》。本书逻辑大纲清楚,但章节内的伦理有些混乱,建议先看最后一章,然后再顺序阅读。建筑案例分析的非常非常精彩。 对景观了解甚少,所以在读第五章时脑中一片蒙。此外,翻译水平参差不齐,比如第六章谁能解释一下什么叫做“建筑面相”…还“景观手相”呢…
评分前四章比较无趣,更像是拿案例去拼凑已有的“洞见”,而这些“洞见”,对我来说可能是因为本科时就接触过,回头看只能是儿时偶像被打破般的百无聊赖。后面三章更偏向历史案例的研究,反而在扎实的史料上浮现出趣味来。5、6两章分别从几何与自然两个逆向角度描述英国风景园的建构,实际证明远非想象中的“随意”,基本上仍旧在西方建筑学的传统架构上作出调整与改观,透视也仍旧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构图因素。最后一章讨论了Varallo的圣山建构,Leatherbarrow原意想要表明地形与形象如何相互作用来生成景观,但无形之中为Rossi在《城市建筑学》排了图却没有讲的案例做了注脚,点明locus这个概念实为抽象的地形特征及其上附着的image,当然Rossi更看重image成果,L则强调地形、image与景观的互动
评分已购。这本粗粗看了,不懂的地方太多。。。 本书是作者针对如何跨越学科分野,用更为流动和多点的当代思考去整合景观与建筑学科的论文及讲稿集。但与一般性论文集不同,本书还地形般地呈现出某种或隐或显的结构。导言、第1章(作为框架的地构)、第2章(培育、建造与创造力)以及结语(微尘的伦理)更为哲学地在破解建筑与景观的学科对立第5章、第6章、第7章着眼于在历史中描述先人的地形认识和地形整修智慧。落脚点在诸如地景和建筑的“性格”、“场景”、“情境”的精辨上。而第3章更像是对设计过程自身的反思。第4章几乎可以独立地成为一部关于土地地形的小史诗。本书穿越了人们熟知的多个领域:建筑或景观的历史研究、古代和当代的土地伦理观、人类学与美学以及愈发多彩纷呈的存在哲学和现象学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