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富强

追寻富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
作者:[美]斯蒂芬·哈尔西
出品人:
页数:400
译者:赵莹
出版时间:2018-4-1
价格:6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08683751
丛书系列:开放历史
图书标签:
  • 历史
  • 海外中国研究
  • 近现代史
  • 政治学
  • 国家建构
  • 国家建设
  • 政治社会学
  • 威权主义
  • 强国之路
  • 经济发展
  • 历史变迁
  • 改革开放
  • 社会进步
  • 国家崛起
  • 民生改善
  • 科技创新
  • 现代化进程
  • 民族复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6世纪后,欧洲列强倚仗航海大发现,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先进科技,在世界各地扩张。20世纪初,欧洲殖民的触手遍及全球各处,1914年,全球84.4%的土地都在欧洲人的统治之下。庞大如莫卧儿帝国,广袤如非洲,都未能逃脱被殖民的命运,殖民势力间的争夺和英国的援助也没能让奥斯曼帝国保住领土。

在欧洲殖民的狂风暴雨中,中国却仍然屹立,保有了最基本的独立。如果经济体量和列强争夺都不能让一国免遭殖民,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在19世纪走上了不同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的发展道路?在哈尔西看来,是那个灰暗时代中人们对治国之道的探寻,是中国面对威胁时求富求强、捍卫主权的创造力。

哈尔西从财政、贸易、海关、通信、航运等相关史料和地方志中看到,在1850—1949年间,中国经过有意模仿和不断尝试,逐渐转型为军事-财政国家,那是财富、官僚体制和枪炮的崭新结合。官员们增加税收,扩大政府规模,建立起能够举全国之力的官僚体系,用西方的军事技术装备起新型军队,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秩序中捍卫主权。这些探寻仅让中国在那个屈辱的世纪里保有了最低限度的独立,却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名人推荐

★《追寻富强》这一杰作从新的角度考察了19世纪中期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人们通常认为面对西方列强,当时的中国只能消极地做出回应,但哈尔西采用包括地方志在内的新材料,指出这一观点其实相当片面。他认为,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员都对国际局势有深刻的了解,正因如此,他们发起了政治和行政改革,积极应对新的局面。

——入江昭

哈佛大学历史学系荣休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亚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作者

★哈尔西在这本书里做了个大胆的论断:19世纪时,中国就已转型为堪与欧洲现代民族国家相提并论的军事-财政国家。近年来,许多美国学者都把中国放在欧洲对亚洲、非洲殖民的脉络中考察,但近代中国并未完全沦为殖民地,哈尔西看到了其中的政治意义,对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提出了新的解释。

——王国斌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历史学系杰出教授

《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作者

作者简介

斯蒂芬·哈尔西,美国迈阿密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芝加哥大学博士,曾留学台湾大学和北京大学。他的学术专长是中国近代史,也研究环境史、经济史、比较殖民主义和全球史。

目录信息


引 言 世界历史语境下的国家建构与帝国
第一章 欧洲列强的全球征服
第二章 对外贸易
第三章 财 富
第四章 官僚体制
第五章 枪 炮
第六章 交通运输
第七章 通 信
结 语 中国的国家建构(1850—1949)
注 释
参考书目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说到晚清,多数中国人只怕会摇摇头,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从英法入侵到战败赔款,再到不敌昔日的学生日本,直至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人鱼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溃败。与此同时,开明的中国人开始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但屡屡失败,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方才逐渐改变局...

评分

说到晚清,多数中国人只怕会摇摇头,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从英法入侵到战败赔款,再到不敌昔日的学生日本,直至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人鱼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溃败。与此同时,开明的中国人开始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但屡屡失败,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方才逐渐改变局...

评分

说到晚清,多数中国人只怕会摇摇头,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从英法入侵到战败赔款,再到不敌昔日的学生日本,直至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人鱼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溃败。与此同时,开明的中国人开始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但屡屡失败,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方才逐渐改变局...

评分

说到晚清,多数中国人只怕会摇摇头,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从英法入侵到战败赔款,再到不敌昔日的学生日本,直至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人鱼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溃败。与此同时,开明的中国人开始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但屡屡失败,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方才逐渐改变局...

评分

说到晚清,多数中国人只怕会摇摇头,那是一个不堪回首的时代。从英法入侵到战败赔款,再到不敌昔日的学生日本,直至沦为半殖民地社会,为人鱼肉,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溃败。与此同时,开明的中国人开始自强、求富,救亡图存,但屡屡失败,直至抗日战争结束后,方才逐渐改变局...

用户评价

评分

军事财政国家;财富、官僚、枪炮;本地商业网络对外国资本渗透的限制,对外贸易为国家建设带来了资金,巩固了政府的地位;公共财政转变(厘金、海关税收),主权观念确立;厘金局、现代警察与官僚体制权力发展;军事现代化;电报。

评分

全球化脉络下,中国近现代历史演进的深层逻辑,用国家能力建构连缀起晚清、民国、共和国150年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华大地上建构军事财政国家的百年历程,打下大国崛起的根基,奠定现代中国的全球地位。新一代汉学家斯蒂芬•哈尔西重读近代中国之作。

评分

军事财政国家;财富、官僚、枪炮;本地商业网络对外国资本渗透的限制,对外贸易为国家建设带来了资金,巩固了政府的地位;公共财政转变(厘金、海关税收),主权观念确立;厘金局、现代警察与官僚体制权力发展;军事现代化;电报。

评分

看了开头和结尾。在国家形成理论的应用方面,提出了185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了财政—军事国家的建构,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建国后逐步发展和完善。和许田波的观点有所不同。其次,比较注重经济史的分析。总体来看,还是可以的。虽然在应用西方的模型和理论过程中,在对中国情况的描述和分析总会遇到各类问题,从而引起各类人员的反对,但是还是比较完善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体系,值得赞许。

评分

中国为什么能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西方国家的学者们很难理解这一现象。这本书试图去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寻找出一个中国在近代列强争夺弱肉强食的环境下继续富强的原因。看得出作者为不落入已有的西方视角的故论,所了一些努力。不过作者似乎始终从一个整体的国家能力建构方面去理解这个国家中的政府机关所做的各种行为,但没有试图去了解这个国家、民族中的个体特性以及对自身利益的寻求。更没有尝试去了解,当时的中国对舶来品“自主”“独立”的使用,是在何种理解下的。清末明初中国在世界体系下的处境,与其说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自主选择,不如说是在错综复杂的大背景下亦步亦趋的尝试。无论如何,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中国的一种视角,毕竟在这片神奇土地上发生的令人困惑的事情,或许浸淫在其中的人们也很难梳理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